先前,曾经提到分封制死灰复燃,那个时候举例的时候就说过明朝。
而明朝这里也正是因分封制吃足了苦头,而源头,毫无疑问,正是设立这个制度的明太祖朱元璋本人。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实行分封制,他将儿孙派驻各战略要地为王,以“外卫边陲,内资夹辅”,又创建卫所制度,由中央牢牢控制军事指挥权。
朱元璋去世后。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即明惠帝。
建文帝为巩固中央集权,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他的叔叔们,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逼自杀。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朱棣的兵,欲铲除燕王。
朱棣
靖难之役会出现,追根到底还是制度上的弊端,是分封制的弊端可以说,早
再加上先前朱元璋
岁寒生稍稍介绍了一下
朱元璋是个狠人,狠人上位后手段自然也很狠。
朱元璋借此兴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清理权贵和不法功勋。
公元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之罪名杀胡惟庸,又杀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人,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
1390年,李善长被赐死,家属七十余人坐死,总计株连者达三万余人。儒臣宋濂只因受孙子连累,全家被贬到四川,他也病死于途中。此案延续了十年之久,前后被株连的几十家王公贵族,共三万多人。
此后,朱元璋又借大将军蓝玉张狂跋扈之名大加诛杀,连坐被族诛的有一万五千余人。加上空印案与郭桓案合称明初四大案。朱元璋通过打击功臣、设立锦衣卫加强特务监视等一系列手段来加强皇权。
“胡蓝之狱”后,明太祖意尚未足,过了年余,颍国公傅友德,奏请给怀远田千亩,非但不准,反将他赐死。
定远侯王弼,又奉诏赐死。
宋国公冯胜亦被赐死。
经过几次党狱,明初的功臣大量被杀,间接导致了他死后
从秦到明,又经过那么多朝代的
分封制好,确实是很好。但是自秦以后,不,
到现
手下这些武将不信任那是很正常的。
很明显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够不着的,群臣不行,就用儿孙来凑。
秦。
“可惜啊可惜。”
天幕上又是一张地图,这一次呈现的是靖难之役。众人看着激烈的战况,听着是一阵唏嘘。同样是重法,秦朝众人对明朝隐隐有种同病相怜的感觉。当然,秦和明还是不同的,但是毫无疑问,明初为了扫清障碍,下足了血本。
清理朝堂可是大事
而杀了那么多功臣aaaheiaaahei
继位的建文帝无人可用还算好的了,还有能打的叔叔
aaadquo兴许aaaheiaaahei这位明太祖,正是因为有那位aaaheiaaahei明成祖
王绾站出来说出自己的猜想。
这只是他自己的猜想。但是并不是没有可能。没有足够的底气怎么敢这么做难道不思考后果吗
有人可用有人可以兜底,才敢大胆去做。否则等到元军恢复以后南下反扑,那时该怎么办
观那明成祖的封地,可不就是正好
内战,损伤的到底还是明朝的神气。
只要明朝想
经此,很明显刚明初的法制风格倾向于法家思想,也就是重典治国。这是吸取了元代因“宽纵”而致“朝廷闇弱,威福下移”最后亡国的教训,不过朱元璋
这是同他的经历有关。
朱元璋出身寒微,出生
走投无路之下他去当了和尚,不久,当地闹饥荒,寺里得不到施舍,和尚们便云游化缘。这样,年仅17岁的朱元璋也只好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这样穷困潦倒,居然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起步正是“开局一只碗”。
二十五岁朱元璋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公元1356年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公元1364年称吴王。他又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
朝统治。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
从底层爬上来颇为不易,但是能爬上来的话,事实也
所以
他认为“反元政,尚严厉”;“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因此强调“重典治国”必须“重典治吏”和“重典治民”,通过“重典治吏”和“重典治民”以实现“重典治国”。
前者“重典治吏”表现
而后者“重典治民”,则是因为他看到“顽民狎玩,犯者不止”,所以认为“民经乱世,欲度兵荒,务习奸猾,至难齐也。”
于是“出五刑酷法以治之”“刑不得不猛”,“使人知惧而莫测其端”,“欲民畏而不犯”,“使人知所警惧,不敢轻易犯法”。让民众畏惧法律,乃至达到不敢再犯法的效果。
除法之外,朱元璋同样也宣扬礼的作用,
朱元璋认为“纪纲法度为治之本”、“礼法,国之纪纲,礼法立,则人志定,上下安。建国之初,此为先务”。
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同样继承了他爷爷的思想盖刑乱国之典,非百世通行之道也夫律设大法,礼顺人情,齐民以刑,不若以礼。其谕天下有司,务崇礼教,赦疑狱,称朕嘉与万方之意。
明初这对祖孙都奉行都是礼法并重。3
“这明太祖如此严厉这是
刘彻和李世民齐齐再次感叹。
这并不是他们第一次这样感觉了,可是每次听到朱元璋的做法,隔着天幕他们都能感觉到风雨欲来。
军纪严明,治军的话自然应当如此。
不对的是明太祖太过紧绷了。
就像先前科举制时谈及明太祖时心生的感慨行事作风过于雷厉风行,他们旁观之人都能隐约嗅到其中的风雨欲来,容易生乱啊。
统治国家啊,既要武力也要文治。朱元璋既然是文治自然是要统治人的思想,改变人的思想。但是朱元璋,删去孟子的部分内容,可视作思想髓将孟子排位移出孔庙这些可以说是那些书人那些儒生的命根子刚刚开国就这样那
个这么大肆动静,到底是鲁莽了些。
强权并不是能压下一切的。
上一个重法的秦是怎么覆灭的除了那个不中用的二世,主要不就是因为这个重法吗
当然,要是继位者施以仁政,接过这个烂摊子,还能趁明太祖大张阔斧扫清朝堂上障碍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推行自己的政策,没有了什么反对的声音,时间一长,政策效果出来后,再次迎来盛世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明朝,这第二位皇帝,继位的建文帝继任时间到底太短,只不过短短四年,还伴随着四年的战争。内乱前他
与其找建文帝的表现,不如说
如果那位太子还活着,这位初始定下的这个继承人他如果成功上位了,成功登基了以后,他着手治理的时候认定的国策会不会延续他的父亲还是与他的父亲呈现互补
是支持重法还是更愿意实施仁政这位早早过世、遗憾未能登位的太子,他的态度很重要。
这点很关键。
毕竟,不管是这建文帝还是这明成祖,都不是朱元璋最初看好的继承人。
新朝代都是
总之,
朱元璋
朱元璋晚年,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先后去世,那么,他的四子朱棣更是自然而然地不仅
尤其是朱棣,他战功赫赫。出征漠北俘获北元太尉乃儿不花,这个捷报传到京师,朱元璋高兴地说“肃清沙漠者,燕王也”自后,朱棣威名大振,更受
倚重,屡次被朱元璋授命参与北方军事,节制士马。
不过因此带来明争暗斗也少不了。朱棣招降乃儿不花后,晋王忌惮朱棣的功劳,到太子朱标处
到朱棣入朝,晋王又言语冒犯朱棣,还派人
到与他争斗已久的秦、晋二王相继去世的时候,朱元璋也快不行了。朱棣成为了诸王中最年长者,此刻他已经有大部分的话语权掌握
甚至
唐。
朱棣上位前的经历,听着实
“”李世民沉默了一会开口,“我与他不同,我未曾离开得了长安。”
争斗最激烈的时候,他们
他与李建成、李元吉结下嫌隙以后,认为洛阳地势优越便利,担心总有一天会
但是李元吉告
他也因此被留
相比朱棣的待遇,他不能离开长安,仔细想想,未尝没有父皇的猜忌
朱棣同样战功赫赫,为什么他就能一直留
回想着自己的父皇那些让人心寒的态度,李世民心情也低落了下来。
众人一时间也沉默了下来。
这些是朱棣的家底,也是敢去争夺皇位的底气。诚然,朱棣开创了盛世,可他同样一直被诟病着。当然,后人诟病他,主要还是因为靖难之役这场战争带来的影响以及他上位之后的一系列举措。
朱棣哪怕被如此器重,可同样,他并不是朱元璋立下的继承人。甚至,朱元璋临死时下的遗诏“诸王临国,毋得至京。王国所
而到后来靖难之役中,朱棣以朱元璋曾经
不过,威县、南宫百姓认为朱棣起兵谋逆篡位,天下大不敬,自
而靖难之役历经四年之久。
须知,靖难之役是明朝内部争夺权力的战争,两军交战不论胜负,损耗的是明朝整体的实力。这四年里,明朝消耗的是要算上朱允炆和朱棣两方的,明初刚刚得到恢复的社会经济便因为这场内乱受到了不小的破坏。这是明初遭到最大的损失。
战争剧烈的地区,所受的破坏更大,更是形成“淮以北鞠为茂草”的情况。这场内乱起于权力的争夺,结束于败破的河山。
朱棣上位之后,首要任务是宣传自己即位的合法性和处置政治反对派。攻占南京后,开列“奸臣榜”,诛杀了一部分建文朝臣,例如方孝孺及其宗族亲友被杀者八百七十三人,其门生卢原质、郑公智、林嘉猷皆殉难;
黄子澄、齐泰等被诛杀灭族,练子宁之死,弃市者一百五十一人,家族被抄没戍远方者又数百人;
陈迪之死,远戍者一百八十余人;司中之诛,姻族从死者八十余人;
胡闰之死,全家抄提者二百七十人;董镛之死,姻族死戍者二百三十人。
与此同时,朱棣并未将“奸臣榜”上的人全部诛杀,如张紞、王钝、郑赐、黄福、尹昌隆等人皆被宽宥任用。
岁寒生顿了顿,从里面挑出最有名、也是最可惜的来
这里面有个叫方孝孺的人。他是大儒宋濂的弟子,为同辈人所推崇。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即遵照太祖遗训,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让他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
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惠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进京后,文武百官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
后因拒绝为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的时候,因为得到推荐,方孝孺被朱元璋召见。朱元璋欣赏他举止端庄严肃,对当时的皇太子朱标说“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随后按照礼节送他回家。
后来,方孝孺被仇家连带举
再次被推荐来的时候,朱
元璋还是表示“现
而
朱棣点头应承。当然,朱棣没有做到。6
唐。
武将们是毫不客气地嗤笑一声。
他们附和着后辈的话,对此给予肯定“那肯定是没有做到啊。”做得到也不会把人家一家子全给杀个干净吧。
哎。
李世民则是
李世民又问“倘若你碰上这样正直得值得欣赏的人,但是他偏偏反对你,你该怎么办”
李承乾
此刻
说着说着,就有些低落。
哪怕朱棣再好,他这样不尊重授业老师的作风,李承乾也实
他皱了皱眉。
这模样实
李承乾懵懵懂懂地应下了“儿臣记下了。”
李世民自然看出他还不太理解,受限于年龄和经历,不理解自然是很正常的。但是没关系,这是他自己的经验之谈,他年少时也不懂。但是望子成龙,李世民会以身作则地教导他。这是一个父亲,也是一个未来君主的期望。
天幕里,后辈还
杀方孝孺的起因还是
朱棣走下卧榻慰问他说“先生不要自取忧苦,我的打算只是想要仿效周公辅佐成王的方式。”
方孝孺问“周成王
朱棣答“他自焚而死。”
方孝孺又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
朱棣说“国家有赖于成年的君王。”方孝孺说“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
朱棣答道“这是我们朱家的事。”回头示意左右侍者授予方孝孺纸笔,说道
“诏示天下,非得由先生您来起草不可。”
方孝孺把笔掷到地上,边哭边骂道“死就死了罢,诏书我绝不能起草。”
朱棣
方孝孺慷慨赴死,临刑前作绝命之词说道
“上天降下战乱忧患啊,谁知道其中的缘由,奸邪的臣子如了愿啊,求取国柄耍弄计谋。忠正的臣子愤怒悲怨啊,血泪淌流;以此血泪为君殉葬啊,还有什么企求呜呼哀哉的悲鸣啊,大概不是我的怨尤。”
时年四十六岁。
他的门生、德庆侯廖永忠的孙子廖镛与其弟廖铭拾他的遗骨,掩埋
方孝孺的兄长方孝闻,他致力学问,举止淳厚,先于方孝孺去世。
弟弟方孝友与方孝孺一同赴刑场,也赋诗一首而死。妻子郑氏及两个儿子中宪、中愈事先自缢身亡,两个女儿跳进秦淮河溺死。
方孝孺的著作从此也被列为禁书,永乐年间凡
方孝孺之事,如何不遗憾。同样的,这里也是朱棣的污点。
而
然而方孝孺一家死绝,无后代,惟有方克勤之弟方克家有儿子名孝复。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方孝复曾上书皇帝,请求减损信国公汤和增的宁海县的赋税,被贬谪戍守庆远卫,因编入军籍,
方孝复的儿子方琬,后来也获释为民。
现
明神宗时,下诏褒录建文忠臣,建表忠祠于南京,方孝孺位列其次。
明万历年间,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也为其修墓立碑建祠。
方孝孺死了,可他又以另一种姿态活着,活
秦。
嬴政听着蹙眉。
众人冷汗直流。
该庆幸他们的陛下统一六国后没强逼着他们做吧。就是陛下泰山封禅召来儒家的博士们,询问封禅的礼仪,被人那般羞辱也没把人家这么杀个干净吧。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六国刚统一不久的原因。但是都羞辱到脸上来了,那单独的几个博士还能放过,只能说好涵养。
朱棣这招简直是杀人诛心啊什么给人家起草诏书,这分明故意的,故意的就是
连他爹朱元璋都说方孝孺他是什么样的人,是宁折不弯,是正直的人他朱棣还非要这样硬碰硬,可不就是想让对方折腰吗
关键是人家要是折腰了你怕就看不上人家的气节,会对此不屑一顾。当然人始终不折,宁折不弯。
而人家梗着脖子就是不折腰你心里又不爽,这下子,可不就是只有让这儒生去死的
选项了吗
呜呼哀哉。
搞政治的人,心真脏。
汉。
“朱棣这家伙真不愧是他朱元璋的儿子。”
刘彻没忍住吐槽一句。“这上位后,轰轰烈烈清理不听话的朝臣,这股作风简直一模一样。”
真是一点都不手软。一点顾忌都没有什么啊。
能开创盛世,朱棣治理下自然是有好的方面出现。他是个明君,哪怕有诟病,可这点也毋庸置疑。
靖难之役后,生产受到了严重破坏,大批农民流离失所。为了恢复生产,恢复民生,明成祖着手蠲免赋税,下令山东、北平、河南遭受战祸的州县,有无法耕种的人民,免去三年的差税。不曾被兵祸乱的地方,一同蠲免秋夏税粮,其余蠲免一半。
建文年间废除的北方学校依旧开设,不令其废弛。
除此之外,还将以前拖欠的一应钱粮、盐课等一并免除。而那些为了避难北流移的人民,令他们各还原籍复业,需要的种子牛具,令官府给付。
明成祖朱棣对流民的态度很明确老百姓不得已才背井离乡,已经复业的,地方官要厚加抚恤。“未复业者,悉心招抚。新垦田地,停征其税”。他还特地颁布诏令,各地都不得对逃徙的老百姓治罪。
流民复业后,有的地方官向他们追征累年拖欠的粮刍。
明成祖听后很生气遂对户部臣说农民不得已才逃亡,及其复业,田地荒芜,农具种子皆无所出政宜周恤之。乃复征其逋负,穷民如此,岂有存活之理自今逃民复业者,积年所负粮刍,悉与羯免。8
“后辈是功过两分的评价啊。”
观众里有人这样说。“肯定由朱棣开创的盛世,同时却也不否定明成祖那些诟病。”
又有一人应声“正因如此人怎会是十全十美呢”
哪怕是明君,一路功绩的同时,过错也是不可避免的,关键
“自是功过后人说。”一声叹息,一句话,正是一语双关,既表明现
农民自然是离不开土地的。
明代土地所有权取得主要为三种形式。
一是“先占”取得。明代为了
法律承认垦主开垦土地的“永业”权永久所有权,且不征赋税
二是“兼并”。明代私有土地可以买卖。朱
棣这里还算早。至明中叶以后,土地兼并加剧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皇室贵族、官僚士绅、殷实豪右之家大量兼并土地,大量土地集中
三是“族田建置”取得。传统社会非常重视敬老恤孤、助寡济贫的赡族义举,自宋代名臣范仲淹首创“义庄族田”后,明代进入一个新的
这种家族共有土地族田的建置,主要由族人捐赠,尤其为家庭中名宦富家所献,通过族田出租所获利息增广族田。个别世传名门巨族,还将皇帝赐予土地献为族产,如山东曲阜孔氏家族,
这是明朝经济上的政策和土地方面的制度。而为了开
而
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士人,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过事佛、道教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
同时
派郑和下西洋,修撰永乐大典等典籍,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
这些总共加起来,才有了这个盛世。
岁寒生不紧不慢地翻着笔记,
朱棣之后又是一个开始。
中央行政机关的设置上,内阁早
但到后来,随着六部尚书入阁兼大学士衔后,内阁职权日见其重,“遂赫然为真宰相”,“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如明代严嵩、张居正等人
提到张居正,真是心里又一阵痛。
岁寒生缓了缓,继续
而地方上,地方的行政机构分几个
一是省。依元制设行省行中书省,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废行省制,建立“三司”制,即仿宋制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为共同省级机构。
承宣布政使司,职掌全省行政、民政、钱谷之权。
都指挥使司职掌全省军事之权。
提刑按察使司职掌全省司法、监察之权。三司地位平等
,互不统属,相反互相牵制,分属中央相应机关直接领导,便于皇帝直接专权。
二是府直隶州。明初废“路”后设府,作为省以下一级行政机构,知府为长官,京都为府尹,职掌一府之行政、司法之权。即“知府,掌一府之政,宣风化,平狱讼,均赋役,以教养百姓。”
三则是县属州。府以下设县、属州,知县、知州分别为县和属州长官,职掌“一县之政”和“一州之政”。
此外,明代
锦衣卫为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设置,原为皇帝亲军“上十二卫”中最亲信的一卫,主要负责皇帝出入仪仗和近卫事宜,又授予“缉捕刑狱之事”,凡“天下重罪逮京师者,系锦衣卫狱中使断治”。不过不久,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便废此制,“悉焚卫刑具,以囚送刑部审理”。
但是明成祖时又恢复锦衣卫,使“典诏狱如故。”尔后,锦衣卫不断扩大,至明世宗时期人数增至十五六万之多,其用刑残酷“无甚于此”。
岁寒生介绍,这便是明朝的监察机构。
而明朝的选官制度,最重要的当然还是科举制,不过哪怕同是科举制,每个朝代却都是有着自己的特色。
明朝有乡试省试、会试京试和殿试廷试。
乡试每三年一次,中试者即为举人。
会试每三年一次,举人有资格参试,中试者即为贡士。
贡士进入由皇帝参加的殿试,成为进士。殿试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且“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除此以外,明代选拔官吏还有荐举方式,恩荫方式,以及捐纳方式,即授予捐资纳粮者官爵。都不是一般人能拿到的名额。
这些制度里选拔的人才,自然是科举制占大头。
特别是洪武大帝时期,他手下的官吏们,不管是有没有犯错的,简直痛不欲生苦不堪言。
失职行为处治。明律规定官吏无故不上班,包括“不朝参”“不公座署事”“假期期满不还职”的行为,都要处以刑罚,以日计笞。
上班时间,撤离职守的行为处以刑罚,“凡官吏无故撤离职役者,笞四十。若避难因而
还特别重视对司法官吏失职行为的处治。如对应追捕而不追捕的行为处刑,“凡应捕人承差追捕罪人,而推故不行,若知罪人所
渎职行为处治。明律对官吏渎职行为的处治,较失职犯罪处刑更重,且特设“监临守主自盗”罪等专条。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