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兰芳 > 第三百一十三章 的“养廉银”
    对于雍正帝发放养廉银这档子事儿,赵学宁在带清京师被拿下之后调集了一些清宫档案,做了一番研究。



    然后他意识到,雍正帝这套操作虽然看起来轰轰烈烈,打出了高薪养廉的旗号,但是实际上颇有点挂羊头卖狗肉的味道。



    银子不是凭空变出来的,雍正帝不是魔法师,康熙末年贪腐横行国库空虚不是三两下就能解决的问题,那是一整个体系的问题。



    雍正虽然推行了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和士绅一体纳粮等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但是实际执行方面并不如人意,严格来说只有田文镜主政时期的河南较为有效的执行了这一系列的改革。



    且不说当时的官僚愿不愿意推动这一政策,单说雍正帝仅仅执政十三年,十三年的时间能不能做到那么多事情,就很难说。



    要是他能如同他的儿子和他的父亲一样执政六十年,那倒是有待商榷,可他没有那么长的寿命,他的政策在一些偏远地方甚至没有来得及推行,他人就没了。



    至于养廉银的政策,本质上还是火耗归公的后续策略,与火耗归公属于一套组合拳。



    火耗这东西始于明万历年间张居正变法以后,百姓需要用银子纳税,但因为百姓上缴的都是碎银子,官府需要将其熔铸成银锭子再上缴国库,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银两损耗就是火耗。



    火耗在雍正以前都是灰色地带,在官僚们的一通操作下,火耗银子已经能抵得上正税的五成了,对百姓的压力可想而知。



    于是雍正帝干脆将没有名目的火耗变为正税,压低税率至原先的一半,使之从不正规的灰色地带进入了光明世界,如此,不仅降低了火耗对百姓的负担,也使朝廷多获得了一笔收入。



    但是这笔原先属于官吏们的好处被皇帝夺走,他们能心甘情愿吗?他们能配合这个政策执行吗?



    雍正帝眼珠子一转,想了个好办法。



    羊毛出在羊身上,这笔火耗银子征收上来之后就是一個华丽转身,变成了官员们的“养廉银”,随取随用,就地发放给当地官员。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最开始的养廉银只有以总督为代表的地方行政主官才有,其他人都是没有的。



    等于这笔原先被地方大小官吏共同侵吞的灰色收入,一下子变成了各地行政主官的合法收入。



    为了自己的收入,各地行政主官能不上心吗?



    对于自己顶头上司的合法收入,底下大小官吏们敢于直接伸手触碰吗?



    县官不如现管,贪污皇上的银子,皇上知不知道还是两说,贪污顶头上司的银子,说不定明儿个大刀就砍下来了。



    等于雍正帝一个乾坤大挪移,把原先官僚集团对百姓的压榨和对自己的不满转变为了地方行政主官和下级官吏之间的利益纠葛。



    拿到这笔养廉银子对于地方主官来说当然是舒服的事情,可是这种舒服是建立在原本能雨露均沾的中低层官吏失去进项的前提之上。



    夺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几家欢喜几百家愁,这笔银子拿的其实比较烫手。



    雍正帝这样做当然也有高薪养廉的意思,但是赵学宁研究了卷宗之后意识到,他这样做可能更多的还是为了达成改革的政治目的。



    通过养廉银的发放,把获取利益的地方行政主官绑在了自己的改革战车上,一起去面对那些真正办事的中低层官吏,降低自己的集火度,召集更多的人帮自己背锅。



    这招乾坤大挪移确实漂亮,自己不额外花钱就办成了事情,用最少的支出最大限度的办事,雍正帝的极限操作也让赵学宁拍案叫绝。



    但是,代价呢?



    这套操作之下,所谓的养廉银并没有惠及到整个官僚集团。



    甚至对于那些占据官僚集团百分之八十以上人数的在一线办事的小官小吏来说更是毫无意义,反而还失去了一笔收益,他们要是能高兴就怪了。



    没了这笔收益,他们只能另辟蹊径,寻找其他的收益途径。



    而且就算在受益群体之中,也是有区别的。



    养廉银来源于火耗银,火耗银来源于正税收入,正税收入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土地兼并程度,等于养廉银的多少并不统一。



    拿总督来说,富裕地区的总督一年的养廉银高达两三万,而边疆苦寒地区的总督可能只有一万多的收入,这一对比,不爽的感觉油然而生。



    雍正帝这个操作可能也有着想要促使地方主官主动行动起来的意思,他希望这些地方主官与地方利益集团作斗争,为了自己,也为了朝廷。



    但是效果嘛……



    不是很好。



    且在雍正去世之后,弘历对于这个政策并不积极,且乾隆年间朝廷屡次兴起大战,国库空虚,急缺银两,于是弘历不断挪用地方上的养廉银充作军费,养廉银制度由此千疮百孔。



    等于这一制度自从推行以来,最大的效用是帮雍正帝分担了官僚集团整体的不满,为自己的改革保驾护航,本质上,是政治斗争的延续,当雍正帝去世之后,没人需要斗争了,这个制度自然就不再重要了。



    所以说,养廉银在带清实际上是挂羊头卖狗肉,没有起到好的效果是正常现象。



    可是兰芳的养廉政策是实实在在把主要照顾对象扩大到了吏员群体,正儿八经的考虑到了冲在一线办事的下级官吏的花费需求。



    二者完全不是一回事。



    而且雍正帝这样搞,实际上也是带清税收能力的下滑体现,实在是拿不出这笔养廉银子给官员加工资。



    但是兰芳可以。



    兰芳不仅对旗人特权阶层全面清算而获取海量资源,本身还掌握着重要的世界航路和大量国土资源,虹吸世界财富,是真的拿得出这笔钱来给下级官吏们发放“养廉银”的。



    赵学宁本人充分认可人对于财富和消费的需求。



    他作为大总统,本身其实也不能说是多么多么的节俭,他自己当然也很喜欢品质生活,所以才会在汉城建设了白宫作为大总统府邸。



    将来他准备定都在江宁,江宁虽然有前明朱元璋时期的皇宫,但是赵学宁显然也没有打算在那里居住,这座皇宫修缮一下,也会和京师的皇宫一起开放,作为博物馆的存在。



    赵学宁打算在江宁另外修缮一座“白宫”作为他的大总统府。



    另外他也很喜欢音乐,美食,跑马,射击,乃至于钓鱼,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需要花钱的,再加上家里还要养老婆养孩子,花销不能算小,所以有一些额外的合法进项他也很高兴。



    他是大总统,不是土匪,不是贪官污吏,挣钱就要讲究个名正言顺,让大家伙儿无话可说。



    这么一想,稿费和版税就是理所当然非常正当的挣钱方式,靠自己的智慧赚钱,古人尚且有润笔费一说,今人赚点稿费不也是理所当然?



    此前《共和国在国内尚且属于内部发表的环节,刊印之后只是在兰芳系统内部、军队和南洋本土流通,并未正式发售。



    但是眼下这本书在带英和法国发行的成功让赵学宁打算在国内设置起完善的书籍出版销售制度了。



    到时候一边做大总统赚工资和奖金,一边当作家赚稿费,十八世纪末期的斜杠老男人,就是他赵某人。



    这样一想,赵学宁还真有点美滋滋的。



    于是他一边回信给陆航,以大总统的名义让他密切关注法国大革命的情况,并且吩咐他尝试接触一些法国科学家,观察他们的生活处境,并且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到中国来继续生活。



    另一边,赵学宁也用私人名义写信给陆航,让陆航帮他盯着点《共和国在英法销售的事情,争取做到版税一分钱都不能少的收回来。



    作为总统,他清廉正直。



    作为大作家赵学宁个人,他要竭尽全力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简称——给钱!



    国外的版税收入要高,国内的也不能少,他准备着打起大总统的名头著书立说,正式开卖,让自己作为大总统的同时,也要成为一个人气作家。



    一边赚钱,一边宣扬自己的理念,简直是秦始皇摸电线——赢麻了!



    因为有了另一个收入来源,心情大好的赵学宁自信满满的挥师北上,开始了征伐带清的军事行动。



    兰芳十一年三月初二,赵学宁统领大军北上,兵分两路,第六兵团在武性的率领下向武昌府发起进攻,赵学宁亲自统领第七兵团向荆州府发起进攻。



    至于战况,不能说兰芳大军势如破竹,也能说是如入无人之境。



    其实和战前整个参谋总部预料的差不多,因为四川、湖北、安徽、江苏四省南部乃至于中部地区都有大量兰芳农庄和农庄自卫队这些辅助武装。



    除了县城和一些大地主联合组织起来的团练势力,基本上都在兰芳政权的掌控之下,没有出兵,胜似出兵,这些地方甚至都开始向兰芳缴纳赋税了。



    所以赵学宁向这些地方发起进攻的时候,兰芳大军所到之处,民众无不竭诚欢迎,挥舞日月红旗、箪食壶浆以迎王师,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场景,赵学宁久久难以忘怀。



    那感觉就不像是打仗,根本就是胜利大游行。



    要不怎么说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呢?



    仗还没打呢,就已经胜利了,大军过来不是来打仗的,是来验收胜利成果的。



    当然,也不是没有需要打仗的地方,一个个县城和一个个在地图上明确标注的大地主团练武装就是需要用武力去解决的。



    兰芳军队于是开始了对清军和团练武装的降维打击。



    满清小朝廷允许地方编练团练武装,主要还是想促成汉人的内战。



    但是问题在于,内战需要两个至少最开始看起来旗鼓相当的对手才能打起来,万一对手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那只能叫碾压,不叫内战。



    无论是困守县城的清军,还是紧张兮兮谨守自家产业的地主团练武装,在兰芳火炮和雪亮刺刀的进攻之下都是一败涂地。



    兰芳大军所到之处,清军或者战败破城,或者开城投降,团练武装则清一色剿灭,将组织者满门诛灭,分散原先的庄户前往各大集体农庄,实现消化。



    赵学宁顺着长江逆流而上,直取江陵,沿途连战连捷,完全获胜,所有清军、团练武装无不大破。



    行军路上,前有农庄自卫队引导,后有农庄组织后勤运输,整个进攻流程如丝绸般顺滑,仅仅用了七天,大军兵临江陵城下,一阵炮轰之后,江陵知府开城投降。



    其后兰芳军队进驻江陵,稍作整顿,遂一路向西,破松滋,下枝江,克宜都,剑指宜昌。



    另外,第六兵团在武性的统领下直接进攻武昌府,将两湖总督毕沅所在地作为进攻目标,一路高歌北上,连续攻破通城、崇阳、蒲圻、咸宁,兵锋直指武昌、汉阳。



    因为沿途清军和团练武装都无法阻挡兰芳军队的前进势头,当毕沅得知兰芳军队快速向他接近的时候,吓得魂飞魄散,立刻调动自己好不容易培养组织起来的三万督标军队,准备保护自己。



    他首先安排麾下骁将杜崆在东湖镇防守,又传令周边诸多团练武装一起前往支援,并且喊出口号,说兰芳是来要大家的命,唇亡齿寒,毕某人完蛋了,诸位能好过吗?



    倒也不用他说,兰芳政权之前体现出来的态度就是拉拢反清义军武装、打击清军、团练武装,对反清义军还可以拉拢谈判,对清军和团练直接就是杀。



    据说兰芳政权对统治区内的大地主们也颇为严苛,强制执行赎买政策,不执行的直接杀掉。



    不到两年,南边七省之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大地主都被处理掉了,剩下不到百分之二十都是老实的接受了赎买政策,拿钱走人,交出了土地。



    所以他们当然不愿意失去自己的祖传家业,与毕沅打配合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可兰芳军队的强大真的是他们无可奈何的,也是赵学宁推行强硬政策的底气之所在。



    他是真的有杀光所有反对者的实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