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当众提出反对意见的这个小小的官员,名字叫做吴渊。那为什么这个吴渊作为一个编修小官,明明看出皇帝有意这个计划,还敢出言相阻呢?难道是觉得自己头铁,皇帝的刀不利乎?实际上,吴渊说话之前心里根本没有一点这方面的担忧。因为他心里很清楚,就算他的发言让皇帝赵呁再生气,对方也拿他没辙…!吴渊有这样的奇葩想法,放在别的朝代那就是老寿星吃砒霜~嫌命长!但放在两宋那就太正常了。他敢这么说做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宋朝自建国开始,就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什么规定呢?那就是皇帝不能杀大臣。那为什么宋朝会出现如此荒唐的规定呢?皇帝不是应该九五至尊,生杀予夺么?这还要从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夺了柴家孤儿寡母的江山,建立宋朝说起。宋太祖赵匡胤刚立国那会儿,因为五代十国长期都是武夫当权,让他没有丝毫的安全感。虽然他自己就是武夫乱政的产物,但他可不想成为被下一个赵匡胤弄下台的皇帝。于是在权衡利弊后,老赵为了巩固自家的皇权,开始对武将集团进行疯狂打压。先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将的兵权,再一步步提高文官的地位,更是对天下人说赵宋要与“士大夫共天下”。赵匡胤的操作被宋朝后代皇帝一直沿用,导致宋军将士被文官集团和皇权不断打压,参军甚至到了北宋后期竟然成了贱业。“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这句谚语在北宋后期的宋朝,那就是真实写照,甚至直到南宋灭亡都没有变过。老赵家的后人们算是把赵匡胤重文抑武的祖训贯彻始终了。所以,宋军后期兵源良莠不齐,战力低下其实从立国之初就埋下了隐患。当时,在文官的集体要求下,宋太祖赵匡胤的有意配合下,颁布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的祖训。有点类似于现代有些国家,议员的豁免权。大臣就算说错了话,也大多就是口头批评下,犯的罪大了,顶多就是发配岭南戍边【今广东省一带】。因为当时广东的珠江平原还没有得到开发,处于蛮荒状态。至此,一系列优待士大夫的政策下,宋朝也成为了历史上言论最自由的时代,没有之一。和之后元朝的四等人制度,明朝的皇帝的残酷高压,清朝的奴役,文字狱相比;宋朝的文人士大夫简直是活在天堂。同时宋代也是对官员福利最好的时期。据查询;宋朝同等职位官员的俸禄是汉朝的5倍;清朝的10倍;明朝就算了,那时候官员指望俸禄只能饿死......而且除了固定的俸禄工资外,宋朝官员还有众多额外福利;茶酒钱,厨料钱,薪炭钱,马料钱等等;甚至连自己雇佣的保姆和仆人的工钱都由政府的买单。基本包含了官员的衣食住行绝大部分开销。最后,宋朝还建立了历史上最早的退休养老制度。官员卸任即将退休时,朝廷往往会给你升半级。回家后还能每月领着不菲的养老金安度晚年,所以在宋朝当公务员的生活,那是相当滋润的。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编制的尽头是考公。宋朝人对考编的向往比现代人有过之而无不及。给文人这么高的福利制度,宋之后的文人士子,大多怀念赵宋也就不奇怪了。“俺也羡慕......嘻嘻!”言归正传,对赵呁的计划提出反对意见的,除了吴渊和支持他的亲弟弟外,还有一个人。这位叫做乔行简的参知政事同样提出了反对意见。虽然都是反对,但他和吴渊兄弟不同。他一处反对意见是带有私心的。其一,吴渊兄弟是他的学生。古代师生关系作为官场最重要的纽带之一,学生反对,做恩师的自然要跟着支持。这是立场问题。在南宋甚至绝大多数王朝的中后期,结党大多都会成为朝堂的一种风尚。无论你是多大的官,只要还在这个大染缸里待一天,就不可避免地需要拉帮结派。亲戚,师生,同乡,同科,亲家等等会在你周围不知不觉织出一张大网。这些网络彼此交织,利益冲突不断。一方面有关系的,想办事的人可以利用自己的网络更便利地办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结党一方面成就了一些人;但是另一方面,结党也很容易坏很多事。比如这一次。其二,乔行简把丞相郑清之当作最大的政治对手。这件事一开始是郑清之推动的。那么作为政治对手,只要是郑清之赞成的他乔行简就要反对;只要是他郑之清竭力推动的,乔行简肯定掣肘。反之亦然;就是为反对而反对,互相拆台。大家看到这里有没有点眼熟的感觉;没错,是不是有点明末东林党内味儿了?但是站在皇帝赵呁的立场上,他就相当不爽了!这个时期宋理宗赵呁刚刚从权臣史弥远的手中摆脱出来,正是想有所作为,中兴宋朝的时候。因为历史上无数的先人已经为他指明了方向;汉武帝,汉宣帝,唐高宗等等;无不是在打倒权臣后,开疆拓土成就一番盛世,彪炳史册的存在。作为20岁左右的年轻帝王,他自然也有一番这样的宏图壮志。先不说开疆拓土,把祖宗丧失的土地拿回来不过分吧?眼瞎还有这么好的机会。但他没想到,自己麾下的臣子确实那盆冷水,当头就给他泼下。且这种情况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左一瓢,右一瓢;好像专门和他这个皇帝作对一般,要把他刚燃起的激情生生浇灭。弄得他心里哇凉哇凉的!这怎么能忍?但是碍于祖训,又不能对这些反对的人做惩罚。只能无奈地在朝堂上听着群臣吵来吵去,让他愈发心烦意乱。在吵了几天后,昨天在月下坚定信心的赵呁,见还是没有结果;所以在第二天朝会上忍无可忍的赵呁当场拍案而起,吼道;“诸卿不必再议!朕意已决,按照计划实行。有意见的自己保留。再吵就自己滚回家里养孩子去......”接着还是觉得不满意,不经意看到首先提出反对意见的吴渊,遂指着吴渊的鼻子骂道;“无君无父,剥夺吴渊一切官职。”指了指殿门寒声道;“叉出去!“旁边的大宦官闻言,赶忙给旁边递了个眼色。很快就有两个值守的将士跑进来,拖着吴渊就走。吴渊此时哪还有刚才半分的意气风发,挥斥方道的模样。只是一脸落魄的,不断高喊着皇帝违背了祖训,不能这么对他!但侍卫可不吃他这一套,直接把他拖到了宫门口后,朝着大街上就是一扔。转身进了宫门。“噗通”官员被扔出皇宫的声音,瞬间让周围的吃瓜群众为了过来。“这是谁啊?被人从宫里扔出来了都。”“不知道啊!不过肯定不是什么好玩样儿,不然......”“我看看,哟!这不是吴大人么?昨天您不是还在暗香阁和我们刘大家吟诗作赋吗?怎么一日不见,竟然搞得这么狼狈啦?”这时一个灰衣服的龟公打扮的男子从人群里挤进来,惊讶道。“哗~”龟公的话直接引爆了现场,围观的百姓议论纷纷。甚至有人偷偷朝着吴渊吐口水。吴渊只觉得自己生活在地狱,连忙推开人群,胡乱找了个人少的方向掩面而逃。一不留神跑的正是昨天所在的安乡楼方向。身后的群众更激动了!“呸,狗改不了吃屎!刚被皇帝教训,就又去找窑姐儿了。”“就是就是,这些读书人也忒不要面皮了......”有人附和道。只有那个龟公眼睛一转,迅速钻出人群后,就抄近道朝暗香楼跑,他是准备提前给刘大家报信去。好像想到什么美事,一路上龟公的眼睛里好似都被银子塞满了一般。.......赵呁这次力排众议,决定挥军入洛,收复三京后,便直接遣散朝臣,退了朝。虽然定下了战略,但要想实施,赵呁还必须得到一个人的支持。谁这么大的能耐?京湖制置使~史嵩之。说起这个史嵩之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他的叔叔就是理宗朝鼎鼎大名的权臣史弥远。换言之这个史嵩之前期是借了史弥远的权势才上位的。.但这个史嵩之和他的叔叔史弥远不同,这个人在历史上的争议比较大。他还是有些才干的。嘉定13年他就考中了进士;得到这个消息的史弥远就高兴地问这个侄子,想去哪里做官,他都给安排了。但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史嵩之没有选择在临安或者一些繁华的城市做官,而是选了个让人意料之外的地方。那就是军事重镇,襄阳。打开地图你就会知道,襄阳和樊城作为长江中游的要地,在南宋偏安一隅的时候是多么重要。可见史嵩之眼光之毒辣。史弥远在仔细考量过后,同意的侄子的请求,把他派到了襄阳。精明的史嵩之早就明白襄阳在宋朝未来战争中的地位。故他到了襄阳后,开始积极地整军备战,修建城池。把襄阳城打造得如同铜墙铁壁。这也让今后宋蒙战争中,宋朝因此持续受益。另外这个史嵩之还在襄阳周边干了件大事,屯田。他召集流民百姓,把襄阳附近的一些沼泽地,盐碱地,整顿一番;该培土培土,该灌溉灌溉。然后在这些荒地上种上粮食。几年持续不断的努力下,襄樊之地这个军事重镇居然让他搞成了一个大粮仓。颇有我军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的景象。到了现在,襄樊之地的粮食收入,不仅能就地解决自身所需,还能支援其他相邻的军队。就连宋蒙蔡州之战,章邯他们携带的30万石军粮,就是史嵩之这里提供的。不得不说其确实是位能臣干吏。他把襄樊之地搞得红红火火还不算,这人还善于钻营。不仅和朝中的官员打成一片,更是借助史弥远的关系,几年之中不停升官。从最先的襄阳府通判到京西转运判官,再右迁刑部侍郎,再到现在的荆襄战区的制置使。到了端平元年的时候,他就已经成为了南宋整个长江中游地区的军事统帅和行政长官。名副其实的军政一把手,其中的分量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