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希哈并没有急着向康熙上书,她命人搜集了京城周遭的女婴被弃或被溺死的案例,命人集齐了人证物证,才正式向康熙上书。
“臣妾初闻京中有人家弃女婴于孤幼院门前,心中骇然惊惧。遂命人走访京城左右,常见有人家生女不养,或弃或溺实乃有违人伦之举。有言溺女之习由来已久,习俗相沿,犹然如故。”
乌希哈开始列下搜集而来的实例,并附有人证物证,又继续写道。
“行此恶事之人,一则泯灭人性,不堪为人父母,有杀人之罪,触犯刑律,然世人多以子女为父母之私产,实乃窃陛下之子民。二则此行看似为一家一姓之家事,实则乃危害天下之恶行。凡人生子,男女各半,然世人多重男而轻女,长此以往,适龄婚配之青年则男多而女少,于人丁繁衍不利,非国家兴盛之道。”
“天下男女伦常,盖男主外而女主内,家中子孙莫不受主母教导。所谓一代无好妻,三代无好子。世人常轻女儿,殊不知此乃败坏根基之举也。”
“臣妾忝为后妃,时常谨记闺中所学,当以相夫教子为要务,天下女子莫不以之为追求,此乃家族兴盛之道,家族兴盛则国兴盛。臣妾谏言,抛弃婴孩、杀害婴孩者当按杀人之罪处。”
写完后乌希哈仔细看了看十分满意,是一份标准的议论文写法,多年不动笔,如今看来还有几分功力。
仔细封好后便命人亲自送了乾清宫。
乌希哈的上书送到乾清宫后,无人阻拦,由梁九功直接送到圣前。
康熙听到梁九功的话,心中十分惊诧,他伸出手,带了几分好奇。
“你说淑妃给朕上书快拿来给朕看看。”
他带着笑意开始过目,却以愤怒和若有所思结尾。当看到第一段和乌希哈列出的实例时康熙的心中与乌希哈一般愤怒。
其实并不像乌希哈所想,朝廷对此风不管不顾。事实上清朝对于溺杀女婴的刑罚是最严厉的,因为满族人家的女儿确实是家中的姑奶奶,并没有如此陋习。因此大清律例有规定,溺杀女婴,比照祖父母、父母故意杀害子孙的条例,“杖七十,徒一年半”。
然而这等风气禁之不绝,朝廷也只能当作顽疾处理,时不时提溜出来杀杀风气,没再更多投入力。
但是今时不同往日,康熙的态度
从没有人带他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女子,即便他深受太皇太后的影响,明白她的手腕与智慧。
此时讲究的是子孙不可长于妇人之手,孩童们启蒙后便会由父亲教导,女子
但是当乌希哈直言女子对一个家族的影响时,他脑海中十分自然地开始扒拉太皇太后的丰功伟绩。
抛开太皇太后权柄过大、会辖制皇帝权力的负面影响,康熙不得不承认,无论是他还是先帝都深受太皇太后影响,他如今的很多政治手段都有太皇太后的影响。
康熙将手中的纸张合起,闭目沉思。
这样的言论是他不曾听过的,但是以史为鉴,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确实有许多这样的典故。
摩挲了一下手里的纸张,康熙兀地一笑。他对乌希哈的小心思心知肚明,除了救那些女婴之外,她还有一层建议是让女子书明理,毕竟你不能指望一个粗鄙之人去教养孩子。
明了了这一层意思的康熙却意外的没有太多惊讶,乌希哈有那样的才华胸襟,会试探着伸出手脚早
这次的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他也能看见其中的好处,这就有了采纳的价值,只是他也需要细细权衡其中的得失。
乌希哈的谏言剑指女子的地位,他其实也能理解,满族女子的地位其实远高于汉人女子,只是相比入关前却也被大大限制。昔日五大福晋带着大批牛羊和人手嫁给太宗,权柄之盛,带来的争位之乱至今仍有余威。
诚然,乌希哈说得很有道理,她与太皇太后就是很好的例子,太皇太后影响了皇阿玛与他,保成也受到了乌希哈极大的影响。
但是她们都生出了野心。
太皇太后的野心被先帝狠狠打了回去,而乌希哈的野心如今
所以如何
康熙信心满满地开始思量,却浑然不知一个道理。
没有雄鹰
无论是男子或是女子,权势、地位都是他们最好的保养品。
见识过世界宽广的女子绝不会再愿意成为男人的附庸,只需要一道缺口,她们就会拼全力去追逐独立、自由与平等的光辉。
关于乌希哈的后一层希冀,康熙选择暂时搁置。
他命人叫来刑部尚书,
考虑到百姓多是聚族而居,官府的威信力远远逊于家族,恐怕新增的律例能起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康熙还命人叫来纯亲王,与他商讨孤幼院能不能担负起一笔开销,一笔关于买断女婴的开销。
刚出生的女婴送到孤幼院可领三十文买断亲缘关系,一岁以上的健康女婴可领一两银子。
年纪是为了保证女婴可能喝母乳长到不需要喝奶的年纪,后面的健康是为了保证不会有那些丧良心的人故意虐待。
这般举措与律例中的严峻条例相比,无疑更能让百姓接受,也能够最大程度保全那些本可能被溺死的女婴的性命。当然,所有这样做的人都会被孤幼院记录
隆禧耷拉着眉头,满是无奈,“皇兄的想法虽好,恐怕对财政方面多少会有些压力。皇兄未出宫不知此事,臣弟这两日
“应该也只有前几年会吃紧些,按你小皇嫂的意思,孤幼院的院长、管事挑的都是多少有一技傍身的人,她们会教授孤幼院的女孩子们一些谋生手段,男孩子也会跟着老太监学些活计,若是恰好院中的老太监没什么手艺,会拨出一笔钱财来请人教授一些易于谋生的手艺,等他们能自给自足,孤幼院也能少一分压力。”
隆禧咬咬牙,坦然一笑,“皇兄既有此心,臣弟敢不随行。何况情形也未必就有弟弟说的那么糟糕,听王妃说,二嫂和五嫂还有她一并办了个赏花宴,目的就是向各家福晋筹款,还寻了小皇嫂赏面。”
“哦,是吗朕倒没有听说”,康熙笑了笑,“她一向见不得这些事,办这个孤幼院也是她的主意。”
隆禧自然是顺着康熙的话头好一番称赞乌希哈人美心善,是皇兄的解语花。
新增的大清律例
有些生了女婴却不想要的人家也犹豫着先将孩子养
再说乌希哈,三位王妃进宫拜见的当日下午她就命人去搜集了资料,待写好送到乾清宫已经是端午的前一天。
她
太皇太后对淑妃依旧是看不上眼,只是皇帝喜欢,如今又掌着宫权,虽有心冷落她,倒也不好太过折了她的威信,只能捏着鼻子叫了她进来。
乌希哈自然看出了太皇太后对她的不待见,便也不多言惹她厌烦,干脆利落地交代了自己的来意便垂手安静地立
“嗯,这倒是件积福的好事儿,哀家年纪大了,听不得这样的惨事。算你有心,等初六那日,哀家会派人去裕亲王府送一份心意,你退下吧。”
太皇太后抬了抬眼皮,看着淑妃一丝不苟地福身离开。
待人走了,又从嗓子里
苏麻最是知道她,便开口打趣,“主子先是总觉得淑妃娘娘不是好人,今儿可怎么了”
太皇太后绷着脸看向苏麻,又没忍住露了一丝笑意。
“哀家看不惯她是为了皇帝,也是为了自己的心结。若不是如此,哀家也得夸她是个有本事的人。”
她叹了口气,“我这一辈子见的人也不少了,自觉称得上一句人无数。人人夸赞的善人也是见过的,便是海兰珠和董鄂氏,太宗皇帝和福临也常常夸她们心底柔善。可是没有哪一个如这个丫头一样,是正经八百去做的。从琪琪格把宫务交还给她我就盯着她了,做事虽称不上雷厉风行、利落周全,却是正经八百会体谅那些宫人难处的。你再看那孤幼院,她看不见的普通百姓、看不见的老太监、老嬷嬷,家里情形不好的年轻宫女,她都想着法子给人安排了活路。汉人有句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她做的就很好。”
“你再看她今天说的,西鲁特氏妯娌几个要办赏花宴给那孤幼院筹钱。人都说上有所好下必从之,她们几个小辈再加上哀家和琪琪格,淑妃自个儿再喊上荣嫔几个,明天大张旗鼓地往那宴会上一送,这天底下的官眷也好、富商也罢,但凡手里有余力又想要名声想上进的,都得抢着往那地方送钱。有那么多人盯着,那孤幼院就能办得下去。不管是她心策划还是时运如此,总之是个能耐丫头,哀家年轻时不如她。”
苏麻
太皇太后哈哈一笑,神色间仍有几分昔年的意气,“是了,哀家这一生也是看惯了风云的,那小丫头还差得远了。”
乌希哈当然不知道她走后两位老人对她的剖析赞赏,若是叫她知道肯定是指天誓地的解释自己真的没有八百个心眼子,这一切的开始凭的是她的一颗心,可中间的每一步都是站
当然不能忘记大boss和启动资金者建筑工程监管员隆禧。
五月初六,宫里驶出了一驾驾马车,目的地是裕亲王府。
“奉太皇太后之命,哀家听闻孤幼院之善举,欲出白银千两供之购买米粮、布匹,以供养其中无人可依之孤老。”
其下,太后出八百两,乌希哈和宣妃出六百两,荣、惠、通嫔三人出四百两,余者皆是贵人,都出了二百两。
几位王妃按品阶高于乌希哈二人,但到底内外命妇有别,便出了与她们一样的六百两,有了她们打样,宴会上的其他人也有了计较,也按着身份高低一次减下去罢了。
带得宴会后粗略一数,竟有两万之数,悉数记上孤幼院的账册,与朝廷拨款分记两册。
西鲁特氏又取出一千两,和纳喇氏、尚佳氏两人采买了米面油粮、布匹棉花,都是一式三份,送去了孤幼院,多的两分是给外城正
因是第一家建好投入使用的孤幼院,又靠近京城的政治中心,它也被看成是各地孤幼院的总部。
如今孤幼院的开销是乌希哈一份、纯亲王妃一份、户部有一份、目前的孤幼院院长鸢尾手里也有一份。
乌希哈知道慈善事业最容易
因着第一所孤幼院由于乌希哈思虑不周失去了大部分参考价值。
所以外城的两所就显得尤为重要。六月中旬,好不容易理顺了孤幼院事物的鸢尾二人又被调到了外城。有着之前的微薄经验打底,这一次两人各管一处,身边跟了更多的孤幼院管理层预备役。
至于城内的孤幼院总部则被交到了尚佳氏手上,西鲁特氏和纳喇氏二人则被任命为理事。
如此一来孤幼院就落进皇室宗亲之手,乌希哈当然不愿意,已经派人暗中打听各方势力的福晋品行,预备增加理事人选,方便相互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