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书房,议事厅。
赵珩坐
这四人
“孙爱卿,对于户部侍郎提出的开办官制钱庄一事,你以为如何”
孙凭捋胡子的手顿了顿,起身答道“臣以为何大人所言既有可取之处,然也有不少弊端,事关重大,臣不敢妄下定论。”
这话说了就跟没说一样。
赵珩轻哼一声,从旁边的案几上拿起刚才何文静呈上的那本折子,摇了摇“既然你们想知道他
一旁的内侍赶忙上前取了折子,从大学士孙凭开始挨个让四人传翻看。
等最后一人看完,内侍又重新将折子取了递回赵珩手中。
“现
孙凭想了想,斟酌道“臣以为,若真能按照户部侍郎折上所写的办法实施严格的监管,那么此事与朝廷来说,应是利大于弊。”
“王爱卿呢这事是你户部提出的,你对此事有何看法”赵珩没有表态,又看向王文复。
王文复不慌不忙的起身,平静道“臣以为此事虽然却能给朝廷带来不少好处,可是人心难测,即使以后朝廷可以派人监管,但是如此巨财,难保不会有人利欲熏心,到时若是出事,则必定动摇朝廷威信,因此臣不建议采纳何侍郎的方案。”
吏部尚书孔昌黎也随之起身,道“臣也以为此事不妥,若真推行官制钱庄,则主管之人权利过大,必会成为朝廷隐患,不可不防。”
赵珩之前也没料到何文静会提出这样大胆的想法,本来他是有点抵触的,但又觉得他此举必定与自己之前给他下的命令有关,所以也有些拿不准。
可现
“太傅以为如何”赵珩看向一直没出声的沈约,目光灼灼。
此时三人都已表了态,沈约也不能例外,见桓帝点到自己,便也起身,只是脸上神色却一改之前的漫不经心,变得十分端肃认真“臣以为此事可行,而且这是我朝走向强盛的关键一步。”
一向
“不知沈大人何出此言”孔昌黎按奈不住,首先
沈约转身,看着他答道“方才老夫听了王大人和孔大人的话,其实总结下来,二位所顾虑都是同一件事,那就是如此史无前例的改变会给朝廷带来麻烦,甚至可能动摇国之根本,可对”
孔昌黎想了想,点头“按沈大人所说,确是如此。”
“难道沈爱卿不这么认为”赵珩紧紧盯着沈约,似乎想从他口中听到能让自己彻底安心下来的理由。
谁知沈约却摇摇头,道“此举确实会有极大的风险,然不破则不立,我朝开国已过一甲子,若要图强必要下猛药,若依旧墨守成规,则只会故步自封。”
赵珩也明白他的意思,否则他也不会启用何文静。
“若要推行此法,不知众卿家可还有其他良方否”
“陛下”
见桓帝似有动摇,王文复和孔昌黎皆大惊“陛下需得三思”
目前四人是两票赞成两票反对,最后是否同意何文静的提出的办法,那就只能看赵珩怎么决断了。
不过王、孔二人也从赵珩的问话中听出他的意思来了,皇上还是支持的。
否则若真坚决反对,又怎会让他们反复讨论必定早就
他如此做,不过就是想找一个合理且名正言顺的理由,而且最好是内阁四位大臣都一直赞成。
孙凭看着满脸抵触的吏部和户部两位尚书大人,想了想,出声道“臣以为,虽然户部侍郎所提的办法确实不错,但是王、孔二位大人的顾虑亦需重视,陛下不若像当初屯田制那样,先
此言一出,众人皆是一怔。
赵珩闻言也长舒一口气,含笑道“孙爱卿不愧为国之栋梁,所言甚得朕心,此举确实可算是两全其美。”
他看看下首的王、孔二人,问道“不知两位爱卿以为如何”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他们要再反对就真的是打皇帝的脸了,便只好起身道“陛下英明,若是今后真
“好,那明日上朝朕便让何文静写一份详细的行事历上来,众卿家届时须得全力支持。”赵珩一锤定音。
“臣等遵旨。”
开办官制钱庄的事便由此定了下来,何文静也
因为是由朝廷控制监管,因此何文静没有再沿用“钱庄”一词,为了淡化商业气息,他将名字稍作修改,改成了跟“宝印局”十分相似的“宝泉局”。
而宝泉局的主要业务也不只是像民间钱庄那样,只开展银钱兑换业务和民间个体贷款,除此之外它还承担着代理国库、朝廷债券
而且区别于普通钱庄的一点是,百姓们到这里存钱,不仅不用交保管费,而且还可以到存款利息。

但是一旦他们去钱庄借款,却都要拿东西抵押或者承诺到时还多少利钱才能借地出来。
如此一来,这些钱庄基本可说是暴利也不为过。
不过由于古代的贷款业务和商业并不
鉴于这种情况,何文静制定的存款获利方式也很固定,那就是只能一年、两年或者三年这样存满固定期限才有利息,若是
再就是监管。
由于古代统计账目的方式只能采用纸质账本,因此何文静便规定,凡记账,必要有一式两份,且均需加盖印记,包括百姓的存单。
然后就是每月一次的汇总审查,要求所有单栏后都要附上凭据,且总账数目与分账必须一致,所有不一致者,要么自己补上亏空,要么按照贪污受贿论处。
至于这些办事的人员,何文静也早就想好了,户部辖下的南、北档房本来就是专管档务和造册的,只要先抽调一人暂管就行。
而另外如司务厅、督摧所、当月处、监印处等,何文静也暂时拟定各抽调一人出来,而户部的缺就再有吏部选派官员过来。
这份计划书他洋洋洒洒写了近万字,几经删改才算最终定稿。
不过这也不是最后宝泉局的定制,具体要选派哪些人担任何职,他写的做不了数,还是要看赵珩和其他大臣们怎么定。
最后经过朝堂上几日的争吵,结果也最终定了下来。
何文静提的官员中有部分被赵珩否决了,有部分被四位阁臣否决了,最后留下的大概有四成左右的人。
至于空缺,也由赵珩和大臣们商议后定下了。
何文静看着名单,猜测哪些人是桓帝的亲信,哪些人又是其余大臣的门生。
然后他就看见了一个十分熟悉的名字鸿胪寺少卿郑启平。
因为
但是何文静很好奇郑启平到底是哪方的人。
桓帝还是其他四位阁臣可是他貌似跟浙省的布政使范名关系也不错,那范名又是哪一方的人
初秋的京城,天气已经逐渐寒冷。
城中不少百姓若无要事已很少上街闲逛,否则等那冷风往脖子里一灌,那便是半天也暖不回来。
可今天却不一样。
从永定门城门一路到钟鼓楼的长街上,此时已经挤挤挨挨的站满了围观的百姓。
这条长街是京城的轴线,整个皇城包括城内的所有建筑都是从此街往两边延伸,能
更别说
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