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不慌不忙的从袖子里掏出一封诏书,说道“我这里有先皇遗诏。”
众人将那诏书接过来看,里面赫然是秦皇立公子扶苏为二世皇帝的内容,冯去疾看了一遍又一遍,一点都不信,冷哼了一声,说道“李斯老贼,你莫要骗大家,我们这些人随着皇上一起出征,可是从未听过他写遗诏一事。哼,恐怕这诏书,是你编出来的吧。”
冯去疾话音落下,顿时响起了一片附和声,那些跟着秦始皇巡游的官员都说没见过诏书。
李斯道“冯大人高看我了,我李斯既有天大的胆子,胆敢编此诏书”
冯去疾道“那这谁说得准呢你多次替先皇执笔,早就把先皇的字迹学个七八成去了。你要是想造假,怕是先皇本人来了亦难分辨,更何况我们呢”
“冯去疾,你莫要血口喷人”李斯怒道“我李斯坐得正站得直,一片赤胆忠心天地可鉴,休要污蔑我来做这不忠不义之人”
冯去疾还想说什么,李斯大袖一挥,说道“哼,各位大人信这诏书也好不信这诏书也罢,都是各位大人的选择,与我李某人无关。我李斯只是到了这封来自先皇的诏书并将它拿出来罢了,各位大人是否要遵旨也不是由我李斯决定的。今日不快,我先走了,各位大人议吧。”
李斯挥袖要走,立有人将他拦住,说了些好话让李斯的面色稍稍好了起来。
朝堂之上一时议论纷纷,原先都是些半信半疑的人
而李斯也
立于高位的决有些慌乱的看着眼前大臣们开始接二连三的倒戈说改立扶苏为二世皇帝的场面,慌忙走下台去察看那封文书。
众人见他匆忙下台,都安静了下来,等着看决接下来的表现,毕竟,
不料决却捧着诏书,落下两行泪来,说道“没想到我还能再次看到皇父的墨笔”
众臣都道哎,真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啊。
决故作坚强的擦了擦眼泪,说道“吾一时不察失态,令大家见笑了。既然皇父的诏书已经立了扶苏兄长为二世皇帝,那就按皇父的旨意办吧,也辛苦各位大人来一趟了。”
众人内心不是没有哗然敬佩的,毕竟,若是没有这张诏书,皇位可就是他的唾手可得之物了。如今他却能
但是如今天气炎热,秦始皇的尸体已经开始泛出味道,他们难等到扶苏回来了,只得先让决顶上,先让秦始皇入陵墓去。
九月,骊山陵墓封土。
封土后两日,公子扶苏赶到骊山,于陵前痛哭。
而就
众臣焦急不安的看着将他们团团围住的士兵,或横眉冷对或不敢置信的看向站
决慢悠悠的等众臣骂累了之后才说道“先皇诏书还未公告天下,对天下人来说,有无这个诏书谁坐这个二世皇帝又有何区别,是吧,各位臣工”
“决,我平日里认为你是个大丈夫,却没曾想到你竟然敢忤逆先皇本意,挟持我们夺位”
“忤逆挟持”决道“大人给我下的名头也太重了,我担不起,我只是
他将目光转向李斯,道“李相,你跟随先皇多年,
李斯冷哼一声,道“我只遵先皇本意。”
决又将目光转向扶苏,却
决心中一惊,立马吩咐士兵捉人就要逼他们就范。但就
蒙恬身着甲胄,手握缰绳,坐
那些被挟持的臣子看到蒙恬时就像是看到了救星,立即请求救援,要蒙恬抓住决,重重惩戒。决知道自己大势已去,忙不迭后撤了几步,狼狈的倒
蒙恬
没人问蒙恬为何会领兵前来,大家也不关心蒙将军为何会忽然前来。只有李斯知道,因为他早先的那封信,就是写给蒙恬的。他要蒙恬
李斯
回到咸阳之后,扶苏决议一切从简,太卜便给他就近算好了登基的日子。除了决和胡亥之外的所有兄弟姊妹都
扶苏登基之后,果真如李斯所言,与先皇那般的励图治勤勤恳恳,经常批奏折批到半夜。
但扶苏与李斯利用严苛的刑罚来约束民众的思路不同,扶苏更推崇儒学,讲究休养生息以理服人。
扶苏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抚因焚书而躁动到处写书骂人管也管不过来总不能直接都杀头的儒生们,开放了各家思想禁锢的阀门。但后来
扶苏上位后不久,秦国除长城以及骊山陵墓外的一切奇观都停止修建。同时,
而因他本人
同时,扶苏也撤回了
秦国内部紧绷干涸的民生问题终于遇到了涓涓细流,
李斯冯去疾等开国老臣不久后也逐渐告老还乡,扶苏留不得,只得放他们离开。
当扶苏一个人落座于偌大的宫殿内,手上又执着一份臣子递交上来的请求还乡的奏折时,忽然就想起了很多年以前,王翦将军
朕是不是也得办个庆功宴扶苏想,陪着皇父一起打天下的老臣都走了,那谁来和他一起谋略天下呢没了这些肱骨之臣,他真的能好好守住这个天下吗
二世五年,扶苏学着秦始皇的样子开始巡游全国体察民生,路过沛县时,忽见一人长相俊美气度不凡,举手投足间显谋略之意,他立即摆席宴请此人。
此人名叫张良。
虽然他曾经刺杀过秦王政,但彼时时过境迁,二世的抚恤政策做得也好,他便也不恨秦朝了。
张良与扶苏推荐了一个人,此人名为樊哙。

一次巡游,得三个良臣,扶苏满兴而归。
后继有人了。
彼时,新生的血脉已然爬上秦国的朝堂,他们用自己
二世十年,秦国上下已再见不到起义反抗的原六国人民了。
扶苏死后,公子婴继位,为秦三世。
三世六年,已经完全休养生息好了的秦国征召士兵,去完成始皇帝未能完成的愿景征服百越。
三世十年,秦国服百越。
公子婴犒劳完三军之后,他端起酒杯来到咸阳宫城楼上,将酒洒
婴又给自己倒了一杯酒,一饮而后对着先人承诺道“秦国,必将千万世无穷矣。”
秦朝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