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综历史]衣被天下 > 第153章 第 153 章
夏末秋初的海边日光毒辣,只需要一个小时,就能晒得人脸上
但此时此刻,很少人有会去
众人交相传递着一张宣纸,这纸张没有洒金也没有染香,其低调的作风和现
如非必要,皇室诸人很少会使用特别昂贵或者是经过特殊处理的纸张,一应生活用度的简朴程度甚至不如稍好一些的富户。

一卷包罗万象,从天文星象到历史人文,从算数到地理皆有。皇太子甚至还大手一挥画了一张简单的水田河流图,让人简单论述这样的田地会有什么情况,又要如何处理。
而另一张卷子则寻常的多,每一个走过科举路线站到这儿的人都见过类似的题目和问句。
说来惭愧,卷二
眼看着那边有从理论
他孙子脸上有些志得意满,满满都是自豪,洪武帝见了不由沉默,一种情绪正
“啪。”
木白捂着无辜受袭的脑袋瓜,一脸的茫然。
洪武帝看着他的小表情,气不打一处来,他默念了几声这是亲生的,强行按捺下火气“你之前说,要将这份卷子拿出来,去征集天下人才”
木白懵懵点头。
“你这题目出得有几人能答出”洪武帝很生气。
哪知他话音刚落,就看到孙子掰起了手指“我和父亲可以,阿春也行,文儿能答出一半,他还小,宜之蹇义维喆夏元吉、师兄都能答出来”
沐浴
洪武帝被气笑了“那你准备征几个一个还是两个有这能力答出你这张卷子的人不过凤毛麟角,这都不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的事,你想要靠这卷子招到足够用的人才,得等下辈子。”
“别说你那些朋友,”洪武帝抬起手止住了孙子的未出之言“他们都是茂才,又有为官经验,不可为常理。”
顿了顿,洪武帝又补充“你也不行”
大孙子的生长经历也没有可参考价值,这小子虽然沦落到了偏远山区,但就像是踩了狗屎运一样,竟是遇到了被伤势耽误隐姓埋名的当世大儒王袆,做了人家的入室弟子,接受一对一的教学。
要知道当年就算是老朱家的继承人,也就是木白的父亲朱标
但单纯是教育资源还不够,他孙子当年逃亡时候脑袋受伤,什么都不记得了,为了活下去,为了让弟弟能活得更好,他
朱元璋也是从那个时候走出来的,他太明白一个人若是将自己置于背水一战的境况下能爆
结果便是他面前大孙子这个样子了,虽然面上不显,但朱元璋是真的很为孙子而骄傲。
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有他孙子这样的教学条件,他孙儿虽然苦,但真没少过教育资源,而且他一路遇到的也都是良师益友,光是这一点就已经极为难得了。
洪武帝教育自己的大孙子“万不可以自己的教育资源和人生经历以及聪明的脑袋瓜来衡量他人,若是站
他说得义正词严,殊不知
虽然洪武帝是
木小白倒是t到了祖父的意思,他一脸恍然,立刻一边取笔
“和科举的经史科一样,选一题或者两题来考,少选不扣分,多选可以加分。”
木白奋笔疾书“答出四题为合格好吧,三题,三题肯定不能再少了,算了,再加个五经的论述题,中和一下,这样不至于太难唔”
洪武帝看着嘴里嘀嘀咕咕着认真完善题型的孙子,有些欣慰于他的一点就通,他眼神一扫周围暗戳戳关注这儿的臣子,嘴角微微扬起,故意道“英儿,你说动用国子监生是因为国子监生做事更认真也更有激情,同加考这类试卷有何干系”
木白握笔的手微微一顿,内心思绪繁杂。

简单的说,就是知其然,后人也会跟着其继续走下去,但是很少有人去探索其为何然,就算有人探索了,他的探索结果也得不到重视,最终只是一个小圈子里的独角戏。
华夏并非只有技没有术,而是“技”还没有
木白曾经看到过那位编者举出的一个例子,说是元末有个名为朱世杰的数学家。
此人承唐宋高速

甚至于,
不知是因为战争因素还是元明当权者不

但生产力这个东西的
换句话来说,正因为人有了要“捕捉”雷电的想法,才会去
大明不,整个华夏并不是没有那样的人,华夏民族从来都是最勇敢、也最具备抗争意识的,只是很可惜当那些人出现的时候,华夏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无法与之匹配,于是他们的许多想法都只是成为了空谈,无法被证实。
又因为无法被证实,所以不会引起重视,因为没有引起重视,便散
终归一句,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人才真的太多了,多到人们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学科,并且以多数战胜少数的手段,将没爱的那些学术弃之若鄙的程度。
这一个个小小的火种,没能逃过历史的浪涛,无声无息得熄灭了。
木白现
上有好,下必效。
只要官方表达出几分对那些学科感兴趣的意思,那么民间那些苦于无出头之地的人就会去琢磨它,而只要学习的人多了,必然会为那些学科找到其真正的传承者。
只要传承者
木白轻声道“民间学子千千万,
洪武帝露出了几分了悟,他揣着手肯定道“你爹肯定不同意。”
朱元璋的长子,木白的父亲,也就是当今的建文帝自幼修习儒家经典,虽然朱标为人并不迂腐,但让他承认学习孔孟并没有那么有必要,甚至是另外扶持一门与儒家学说对立的学问,朱标肯定是不答应的。
这直接就挑战了老父亲的人生观。
木白露出了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用自己的表现证明了自家爷爷的猜测。
是的,木白想要推行改革的最大阻碍不是别人,正是他的老父亲。
朱标倒不是对各家学说有什么意见,他其实还挺喜欢看这些东西的,但站
而且更重要的是,用这种方法选择人才,那不就等于选择“匠”们去做官
不说被管理的人如何,匠人们自己都过不去这道关,而且匠人如果都能做官了,农人又要怎么想
最苦最累的活就是农活,赚的最少的也是农人,但之前农人们之所以肯老老实实留
如果被他们
或许有人会说那可以将税务从田税转为商税呀,但要知道,田税有多少入都是有较为直观的计算公式,毕竟土地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商税就不一样了。
除却进出口的船只一次可以让人直接看到货物,大部分的商务活动都很难去做查实,全靠纳税人自觉。
直观的田税都有好多种偷税的方法,更别提弯弯绕绕众多的商税啦。
至于简单的人头税
木白摇了摇头,人头税其实是一种极大程度上压制人口数额的存
现代人常常以为古代人热衷于生娃,但这是有前提的,首要一点就是生娃的成本低于益。

真正让古人放开手生娃的时代,还要从取消了人头税的清朝开始。
木白非但不会将税务压
如今的大明海贸路线已经日趋成熟,
乍一看是多了采买棉花的开销,但事实上棉花算是压舱货物,又是逆差航行,运输的价格非常便宜,且班次稳定,只要算好了节奏甚至可以免去租借仓库堆存的费用。
而且别看江浙商人以前采购的棉花这东西就
想来也是,若不是价格高昂,凭什么让这儿的农户放弃可种双季的稻田改种棉花棉花这种作物简直就是个土地的营养抽水机,割后还得休地一段时间养养肥力,这些可都是算

当然,还有一个隐性的有点就是那个王朝的管理者非常欢迎大明的船只以及他们带来的货物,这就让大明商人的利润更高了。
江浙商人的成功很快就将种加工模式带去了内陆地区,原本一些不适宜种植棉花的地方随着商人的走动也响起了纺布的声音。纺布这项传统的活动因为跨国海运的存
商人们将沉重的生棉带到这里,然后带走一匹匹织好的棉布,接下来他们或是拿去染色,或是直接以白叠布的形式出售,这就和笑嘻嘻点着铜板的纺织娘们没有关系了。
不得不说这些商人头脑是真的灵活,他们甚至还会追逐灾区,当听到哪哪的田地又受灾时便会千里迢迢得将棉花运过去让灾民以工抵粮,又得了廉价劳动力又得了名声。
不过看
因为这些棉布给当地的人们带来不菲的入的同时,也大大压低了棉布的价格。
大明建国二十六年,洪武帝大力推行棉花种植二十年后,大明人终于不再以穿棉袍为奢侈。
棉质的衣裳走入了千家万户,成为了人们一件寻常的穿着,柔软又保暖的棉衣随着布料数量的富余,逐渐从内衣
然后很快,保暖、耐穿又便宜的棉大衣
大明的棉花数量又多富裕呢,这么说吧,今年边军将士御寒的衣裳就是用四层厚棉布絮上棉花制成的棉袍。
穿上新衣裳的边关将士们

只需要两枚铜板,这些手艺人就会拿着自己趁手的棉花弓将紧实死板的旧棉花重新加工成蓬松的新棉,让被褥重现温暖。
因为棉花的存
其实如果不进行海外采购,靠着大明自己种棉花迟早也会走到如今的水准,但那是以牺牲大明的地产为代价。
经济作物虽然很美好,但抢占了粮食作物的种植空间就会造成隐患。
这个有条件的话还是要避免比较好。
不过想是这么想的,但木白万万没有想到
为了应付每年地方官员来缴的税额,这些农民甚至委托采购棉花的商户帮他们买来了印度的稻谷,并以此充作税粮,一进一出,也赚了点小钱。
所以说不要小看人民,有必要的时候他们的头脑比谁都灵活。
咳咳,扯远了。
总之,如今的大明可以说大体上达到了衣食无忧的境地,解决了生存温饱的需求后,便是神文明告诉
木白便是想要
“所以我才不是为了为难臣子呢,”木白理直气壮“我是为了大家的未来”
朱元璋点点头,对孙子的豪言壮语不置于评“所以你这小子来找爷爷是想要曲线救国啊,可以,来说服我。”
木白倒抽了一口气,他刚才说的那些难道不就是
洪武帝摇了摇手指,表示那是你小子自己的遐想,不能算作说服他的理由哦。
“不过你可以慢慢想,现
船首处,阴阳生的白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