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明朝。众所周知,得国之正莫过于朱元璋,又众所周知,明朝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明太祖就是那一个碗。
可是他文化低,所以被骗了
闲着没事认什么朱熹当祖宗
明,1381年洪武十四年。
朱元璋满头问号,一个碗他知道,他老朱当过乞丐,最后当上了开国皇帝,他也总是拿这个经历说事儿。但那结局一根绳是怎么回事
还有他没有认朱熹当祖宗他虽然动摇过,但他最后不是没有认吗
天幕就这点不好,总是擦着边边角角透露一些东西,如果能和它交流就好了。
辟一下谣,朱元璋没认朱熹当祖先。他
不过我们今天只看监察制度,监察制度
明,1381年洪武十四年。
被辟谣的朱元璋依旧高兴不起来,他不明白他文化低怎么了,他有那么多能干的文臣,他还努力学习,又有优秀的太子,怎么就
朱元璋很着急,既然监察制度
按例,看监察制度要先看行政制度
汉承秦制,唐承隋制,明承元制,不大准确但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写卷子的时候只能写汉承秦制啊,别被我带偏了。
明初和元一样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重点重点啊,洪武九年,朱元璋废行中书省,废了哦,废完后
哦,不要忘记南北直隶,它们和布政司同级,二直隶下直接设府,府内事务直达六部。明朝两京制,通俗来讲,就各找各妈,北直隶找北京六部,南直隶找南京六部
承宣布政使司的长官叫什么名字呢按照我们之前总结的套路,承宣布政使对不对老朱有想法,他设了两个长官,叫左右布政使,主管省内民政和财政。
老朱是懂权力分治的,民政和财政有左右布政使,那么自然有掌管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地方军政的设都指挥使司。
怎么说呢这种意识很好,但这些机构的名字有没有感觉很熟悉
确实很熟悉
好像是宋朝的诶
是吧是吧宋朝的
学谁不好学宋朝,管不可否认分权的进步意义,但是吧,我这心里就不是很得劲。
我也不是很得劲。
我很喜欢宋朝,但喜欢的是繁华汴京风貌,政治上吧,还是算了。
被内涵的宋朝人,看得出后世人很不待见他们大宋了。
就刚刚说的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司,合称“三司”。都司是都指挥使司的简称。
这名字起的又臭又长,就不能通俗一些不仅得记名字,还得记简称,烦死了。
真的很烦
佩服你们这些学历史的
感觉都是那些文人搞出的事
唐,636年贞观十年。
李世民有些骄傲,他们大唐的文人才不像那大怂一样呢。
三司
真的很像诶
宋朝好像有个职位名字叫三司使,是中央财计的最高负责人。那三司是度支司、盐铁转运司、户部司,都是国家的财政部门,
三权分立,不不不,严谨些,三司分权鼎立的优缺点有哪些
优点是以防止地方权力过大,缺点是行政效率低下。
哇好棒
有问题就解决问题,为了解决由于明初设置三司之后分权过度而造成事无统属、运转不灵的问题,明中期以后
但到了清朝,总督、巡抚都成了官名哦
梳理完行政机构,就可以看监察制度啦。
刚刚说到布政司、按察司都与都察院有联系,这个都察院就是中央的监察机关啦。其实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名字也是称御史台。洪武十五年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
和都察院有关的也有一个三司,我们把都察院、刑部、大理寺共同审理,合称三司会审。遇到大狱要犯才能达成三司会审的条件哦。平时都察院也就纠刻白司、辩明冤枉。
除了和刑狱有关的职能,都察院还会和吏部考核、提拔贬黜官吏,
明宣宗宜德十年,分省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巡按州县,考查官吏。
职责嘛,看建制就知道是稽查六部事务、纠刻官吏地,除此之外,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分别;有驳正制救违失、奏章封还之权。
给事中与监察御史合称为科道官。
以上都是比较正常的朝廷监察机关,是不是已经感觉到老朱的控制欲了吧猜到我要讲什么了吗
锦衣卫
是的,大明怎么能少得了锦衣卫呢和锦衣卫配套的是东西厂,合称厂卫制度
锦衣卫是洪武十五年设置的,这一年御使台改名为都察院。这一年朱元璋受的刺激大了,五月爱孙朱雄英薨逝,八月
可惜好大儿
是啊,所以朱元璋变成了朱疯子,为了给孙子铺路,开启了
明,1381年洪武十四年。
朱元璋都顾不上天幕说他
朱元璋一口气没喘上来晕倒了。
孙子不争气,朱八八牟足了劲给子孙后代谋福利,用国库养猪,孙子一上位就削藩,削藩就削藩吧,人汉武帝都知道搞个推恩令慢慢削,朱允炆真的,嗯,可能被宠得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上去就搞死了几个叔叔,哇塞,你说其他叔叔坐不坐得住。不仅家业没了,命也要没了,搁我我也造反啊。
我也
赞同
插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