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英灵召唤:只有我知道的历史 > 第二百零一章 改天换地!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
英灵召唤:只有我知道的历史正文卷第二百零一章改天换地!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在古代,民族这个概念有,可并不算多。
在南宋时期,金朝所占据的北方,反金归宋的汉族起义从头到尾。
甚至在宋朝专门形成了一个阶层,都想着光复华夏。
更早些时候的华夷之辨,所谓的“非我族人,其心必异”。
包括朱元璋喊出的:“驱逐鞑虏,光复中华”。
这些都是民族主义的前驱。
虽然底层的农民大多不识字,也不知道华夷之辨,可从小的耳口相传、说书戏曲、言传身教,已经在农民脑中形成了最朴素最原始的民族主义,哪怕这种民族主义还很不完善。
或许这些底层的农民,连自己是哪个民族都未必完全明白,可当弓箭和大刀砍到自己身上时,当马粪落在稻田时,他一定知道自己肯定和马上之人不是一伙人!
但为什么说不算多呢,原因也很简单。
在古代,日本人、波斯人、朝鲜人,可以到朝廷中央当官,还不是一个小官,这种事情放在今天,是非常难以想象的事情。
此外,异族入侵,能统治华夏,这放在民族主义萌发的今天,依旧是不可能存在的事。
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就是因为绝大多数平民目不识丁,连温饱都是一个问题,对自己的身份并无多少认同,也无多少自豪,所以对于异族的统治,表现的就非常麻木,根本不会有太大的抵抗,多是被动的卷入其中,随波逐流。
说白了,
外族老爷与本族老爷对自身的剥削并无太大区别,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大部分人豁出性命也要抵抗,然后继续给你剥削,哪有这么好的事情
想让底层百姓的觉醒,让他们彻底记住民族这个概念,让异族统治彻底成为过去式,那就要真心实意对他们好,然后再将民族这个概念不断推广,不断加深,打入所有人的心中。
苏澈祭祀功勋、烈士,就是为了做铺垫,埋下民族概念的种子,让所有人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值得纪念的。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用祭祀来改变意识形态,这是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方法。
不过,仅仅只是这样还不足够。
还需要日积月累的反复宣传和教导。
此外还要让百姓过得更好,让他们对自己的民族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只有这样,才能加深民族之概念。
这方面的事情,苏澈正在做。
一条鞭法,以及金融改革,就是如此。
随着一条鞭法的深入,大明的宝钞已经彻底成为了货币,而不再是一种收割韭菜的工具。
随着宝钞的信誉度不断提升,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就意味着可以进一步操作了,比如进行一定规模的放水。
所谓的放水,就是朝廷中央印更多钱出来。
这和以前朱元璋做的事情一样,都是割韭菜,但又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以前的朱元璋,是竭泽而渔。
而苏澈准备做的,则是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
这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虽然也有些不当人,但总归来说,还是有着正面的影响。
只要适当的放水,就能直接的刺激经济,促进发展,产生正向循环。
原理也很简单。
在货币被广泛认可的情况下,不断印钱出来,那大家手里的钱多了,就会更愿意消费,更愿意投资,那经济也就得到了提振。
虽然持续的放水,会让经济得到腾飞和繁荣,但也会有一些负面影响。
比如金融危机,再比如经济大萧条。
这些方面的风险,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但总归来说,只要利大于弊,那就没有任何问题。
转眼,几日后。
在南孔文宣公的支持下,苏澈推行了自己的民族概念相关政策,教导百姓认识“何为民族”。
他开始打下一个民族的烙印。
这件事情初期肯定没有多少成效,但只要持续不断,日积月累,最终还是会形成一个民族的印记!
这件事并没有被阻挠,相关的政令很轻松的就推行了下去。
原因也很简单,无论是文宣公孔希路,还是那些朝廷大臣,都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他们根本不觉得这有什么,既然皇帝想做,那也就没有阻拦的必要。
时光匆匆,岁月如水,悄然流过。
一转眼就是半年后。
这半年的时间,苏澈一直在等待一个时机,他陆陆续续测试了不少成果出来。
苏澈将自己的新政策在小范围的推行了,看看实验的成果,再以这个成果来决定是否推行。
而成果非常不错,这也让苏澈放下了心。
此刻时机成熟,苏澈没有犹豫,再次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前期的准备、测试,都已经做到了极致——既如此,改天换地的时间来了!
改革第一项,苏澈在一条鞭法的改革上,更进一步,直接进行土地的改革。
他将大批量的官田,以相对较低的价格,租借给农民,让农民自己耕种。
再确立军屯的田地的归属权,相对保证军屯士兵的地位。
所谓的官屯,就是请农户耕种,让他们成为官田的佃户。
而现在却是将这些土地,租借给农民。
这看似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本质却完全不一样。
佃户获利非常少,只能温饱。
至于军屯,则是将佃户当做士兵,让他们在耕种的闲暇时刻进行军队训练,屯军全家生计主要依靠屯粮收入。
这种制度省去了对军队方面的开支。
早在三国时期,曹操、诸葛亮就是用这种方式来管理军队,减轻了战争对平民的压力。
明朝建国之初,因为数十年的战争,以及各种天灾,导致了北方居民向南方迁移,北方的人口锐减,大片的农田被废弃。
朱元璋虽然将元朝的统治者赶下台,但仍然有很多残余的元人在觊觎明朝的政权。
如果不能将其彻底的收拾干净,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明王朝在对外征战的同时,也采用了“屯田养兵”的方式来进行军事训练。
屯田制度非常的有效,朝廷不仅不需要给边疆的军队提供粮食,而且边疆的军队在养活几十万军队之外,还有多余的粮食给朝廷交税。
这是明朝初年的情景。
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问题都会暴露出来,而后来的统治者根本没有办法改变这个体制,也导致了很多问题。
朱元璋还在的时候,他大杀特杀,贪污的人数相对少了很多。
可等他死后,贪腐的风气再次横行。
永乐年间,边防地区出现了这样一种状况:那就是边防的那些长官役使军士给自己充当杂役,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家仆、佃户,甚至慢慢兼并这些军户的土地。
此外,朝中的大臣在边疆给自己置地,然后让边军给自己种地。
而且这不是特例,越往后这种情况越坏。
这直接导致边疆地区给朝廷种田的人越来越少了,能交给朝廷的税收也越来越少了,而防守的士兵也劳苦不堪,不再练兵,丧失了战斗力。
屯田制的崩坏,和唐朝府兵制的崩坏如出一辙,这也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导致了外族的入侵。
既然苏澈知道这个漏洞,当然不能放着不管,他直接进行了改革,确定了军屯土地的归属权问题,同时让军户的地位相对提升了一些,用大明律保障了他们的权利。
虽然这种改革不能完全杜绝这些军屯士兵被当做杂役差使,但至少会减缓这一情况的恶化。
除了土地的改革之外。
苏澈还进行了官营经济的改革。
现在的官营采用旧的管理体制,官僚体制会慢慢导致亏损的情况出现。
说白了,就是员工不拿官家的钱当钱,官僚也会进行一定程度的贪墨,反正都是朝廷的钱,你贪一点,我贪一点,根本贪不完。
因为持续的亏损。
这会导致官营无法对抗民营,渐渐地,官营被彻底淘汰。
在明朝中叶,无论是铁、造船、建筑,还是丝绸、纺织、瓷器、印刷等方面,都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产量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二以上,比农业产量在全世界的比例还要高得多。
明朝民间的手工业不断壮大,可官营却不断萎缩。
因为知道这些历史,苏澈并没有客气,直接进行官营改革,操作也很简单,引入市场化经营,实行股份制,提高每个国营作坊的效率。
这样一来,一批官私合营的手工业作坊应运而生,股份制的改革,使得生产积极性提高,极大程度的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除了经济方面的改革,苏澈还顺势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开辟了海上的丝绸之路,并且将其定为国策。
老朱的权威性和朱棣不可同日而语,完全没有可比性。
朱棣让郑和下西洋,赚来的钱全冲入自己的内帑之中,引起了很多官员的眼红,强行让下西洋这事情中止。
等到明成祖朱棣一死,明仁宗在位时停止了下西洋活动,明宣宗朱瞻基时期进行了第八次活动,之后由于大臣认为劳民伤财而终止,此后明朝事实上闭关锁国,而下西洋这部分的钱,便彻底进入那些士大夫官僚的私人口袋了。
和朱棣不同,苏澈将这一部分蛋糕稍微分了出去,带着大家一起玩,也让支持的声音变得更多了。
除了土地改革、经济改革、开海政策之外,苏澈还进行了教育方面的改革。
苏澈将印出来的宝钞,大手大脚的花了出去,他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大规模的举办学校,普及民间的识字率。
此外,半年的时间过去了,兵学院、农学院、医学院、数学院,也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苏澈顺势鼓励开设各种学院,进一步的扩大这些高等学院的范围。
推行私塾学校,普及识字率还好,可当苏澈推广高等学院,顿时受到了一定的阻力。
这天下的文人,终究是儒家的文人。
不过。
和上一次不同,这一次,孔子第56代子孙,文宣公孔希路直接站出来为朝廷站台。
起先有大儒求于孔希路,希望他能劝谏陛下,不要寒了天下文人之心。
面对这一道送命题,孔希路回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今陛下改推行各种学业,这是天大的好事,我们应该跟着学习,改善自身,如何能阻止反对这是不应该的行为!”
“儒家,岂是如此短视利己之辈”
当一个拥有孔子最终解释权的孔子后代为朝廷站台后,所产生的效果是非常恐怖的,这些方面的学院,再没有多少阻力,很顺利的推行了下去。
而苏澈改革不止于此,既然要改革,那就彻彻底底的改天革地,还他一个日月青天。
苏澈的最终改革目标是政务改革。
苏澈建立起新的公众管理体系,简化了各种政策,又进行一定程度的放权,同时加强了相关的管理和监督,毫无疑问,这很大程度的提升了各郡县的运行效率。
这些日子,改革的政策,几乎隔一天就下发好几个,隔一天就下发好几个。
安生了半年时间的大臣们,本以为会这样继续相安无事,谁知道,当革新的浪潮袭来,所有大臣都被迫卷入其中!
一个个全都忙的不可开交。
这些政策虽然简短。
可哪怕单独拎出来一个,都是改天换地的大政策,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绝不是轻松完成的政务。
为了这些政务的顺利,所有大臣可谓是竭心殚虑,基本上每天都加班到深夜,给整得人都憔悴了。
当然,也有一些倔脾气、不长眼的家伙,认为这样的改革并不是好事,三番两次的站出来劝谏。
一次两次也就算了,等到了第三次,苏澈直接将其革职下放,给我下基层好好体验民间疾苦,再来说这些风凉话吧!
苏澈的态度非常明确。
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所有人都应该顺应潮流,想挡住大潮的人,绝对不会有好下场!
即便有内阁的辅佐,苏澈依旧整天忙于各种政务。
不过。
和之前不同,苏澈此刻很享受这些政务,他能看到一个庞大的帝国,随着他的政令推行,在逐渐的改变!
这种感觉非常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