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二十年,风云变幻,秦军铁蹄踏碎六国梦。王翦、辛胜,两员虎将,奉命东征,直指燕国心脏——蓟城。王翦,老谋深算,目光如炬,洞悉燕军布防之微妙。
燕军依仗地利,沿燕赵古道,以河川为障,尤以易水天堑,重兵把守,誓死抵抗。王翦微微一笑,计上心来,避其锋芒,攻其不备。他深知,正面强攻,伤亡必重,且难克易水之险。
王翦说:“我们可密令精锐,舍弃坦途,转而北上,潜入易水上游,翻山越岭,悄无声息。山间寒风凛冽,将士们心怀壮志,脚步坚定。数日之后,秦军如神兵天降,自易水上游而出,迂回至燕军侧后,形成包围之势。
燕军定然猝不及防,阵脚大乱。易水正面,守军见后路被断,士气崩溃,纷纷溃逃。王翦趁机挥师渡河,势如破竹,直逼蓟城。燕国君臣,惊慌失措,仓皇间必定难挡我军锋芒,蓟城终告陷落。”
于是,面对即将到来的大战,秦国名将王翦决定采取一种分兵策略,即派遣部分精锐兵力从中山地区(今天的河北定县一带)向北进攻燕国。这一战略选择不仅体现了王翦深思熟虑的军事智慧,也反映了他对于战场形势的精准把握。
此时的燕国,并未孤军奋战,而是与代郡的赵国残部——由赵嘉率领的部队联合起来,在易水北岸构建了一条坚固的防线,共同抵抗强大的秦军攻势。这条防线不仅集结了两国的精锐之师,还充分利用了易水的天然屏障作用,使得秦军在进攻时不得不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面对这样的联合作战态势,王翦深知仅仅依靠正面强攻难以迅速取得突破。因此,他精心策划了一系列迂回和侧翼包抄的战术动作,旨在分散敌军的注意力,寻找战机。同时,他还加强了对敌情的侦察,力求准确掌握对方的部署动态,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作战计划。这种灵活多变的战略思想,最终帮助秦军在与燕、赵联军的对抗中占据了上风,为后续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翦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远的战略眼光,指挥着秦国的精锐部队,采取了迂回包抄的战略,绕行至易水上游地区,成功地包围了驻扎在易水附近的燕、代联军的右翼。这一巧妙的部署,不仅展现了王翦高超的指挥艺术,也为后续的战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双方在易水以西的地带展开了激烈的交锋。面对秦军的强大攻势,燕军最终未能抵挡住压力,被秦军击溃。与此同时,赵军见势不妙,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选择撤回了自己的根据地——代郡。而燕军残部则被迫向蓟城方向退却,试图在那里重新组织防御。
然而,秦军并未给燕军喘息之机,继续对其施加压力,一路追击,不断削弱其抵抗能力,并最终将其围困于燕国的都城蓟城之下。面对强大的秦军,燕国高层丧失了坚守首都的决心,选择了放弃蓟城,率领剩余的军队向东撤退至辽东地区。这一决定使得秦军得以轻松占领蓟城,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北方地区的统治地位。
随后,王翦迅速调整战术,派遣年轻有为的将军李信率领一支快速反应部队,紧追不舍地向东追击逃亡中的燕军。经过一番艰苦的追击战,秦军终于在衍水一带成功击溃了由燕太子丹亲自率领的残部,彻底粉碎了燕国的最后一丝抵抗力量,为秦朝统一六国扫清了一大障碍。
当燕国的统治者被迫逃亡至辽河流域时,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抉择。秦军的铁蹄声逼近,给燕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燕国的统治阶层普遍认为,秦国之所以对燕国发动战争,完全是由太子丹策划的刺秦事件所引发的。这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不仅让燕国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也让太子丹成为了众矢之的。
面对秦军的强大攻势,燕国上下一片惶恐。在此危急时刻,燕国的一位重要大臣赵嘉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性的建议:为了暂时平息秦军的怒火,换取一线生机,燕王应当下令处决太子丹,并将其首级献给秦国作为求和的诚意。尽管这一提议在道德层面上饱受争议,但在当时的局势下,却似乎成了燕国唯一可行的选择。
秦军追击燕残部到辽东,由于地方偏远,对全局关系不大,即把兵力转用于对楚作战。经过3年左右时间,秦对楚战争胜利结束,又转用兵力,由将军王贲指挥,进攻辽东。燕军无力应战,燕王喜被秦军俘虏。秦又立即转移兵力,攻击代郡,赵嘉率部虽力战,终于不免失败,悲愤自杀。
在灭赵的过程中,秦国大军已兵临燕国边境。燕王喜惶惶不可终日,眼见秦国扫平三晋,就要向自己杀来,却无计可施。燕太子丹最终想出了孤注一掷的暗杀行动,即有名的“荆轲刺秦王”,时值前227年。只是刺杀行动最终失败,秦王政差一点死于荆轲的匕首下,他深恨燕国,立即增兵大举进攻燕国。前226年,秦军攻下燕都蓟(今北京市),燕王喜与太子丹逃亡辽东郡。秦将李信率领秦军数千人,穷追太子丹至衍水(今辽宁浑河)。
太子丹因潜伏于水中幸免于难。后来,燕王喜经过权衡利害关系,派人杀掉太子丹,将其首级献给秦国,想以此求得休战,保住燕国不亡。燕王喜逃到辽东以后,秦军主力就调往南线进攻楚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贲奉命攻伐燕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俘获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
喜欢天道记事请大家收藏:(www.csw888.com)天道记事(丝袜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