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是宋仁宗期间,由范仲淹举行的“庆历兴学”。
范仲淹是特别重教育的一个人,他可以称得上是宋代书院和教育繁兴的第一人。
他和继父继兄的关系一般,家境算不上好,但为人聪慧,很爱书,十几岁的时候就考入了应天学院苦。当时的应天学院正好从民间书院被改为应天府的官学。
得益于北宋教育制度的改革,官学不再限制出身,像范仲淹这样的平民百姓只要能考上,就能去,还不限地域。应天书院
而且,北宋那会儿已经有助学贷款了。能够考入官学的,可以减免学杂费,还给生活费,如果真的很贫困的话,甚至连考试的路费都能资助。
范仲淹风尘仆仆的踏入应天书院的门。
他将
书院给他安排了住宿,另外还有伙食,等于包吃包住,只是吃得很简单,每天也不过是馒头白粥咸菜豆腐之类。
后来,范仲淹的一位家境富裕的同窗看他每日都吃这些,有些看不下去了,派了仆人给他送了极为丰盛的餐食。
范仲淹却没有接受。
“这是为何”他的同窗很是不解。
范仲淹颇为平静的道“这些吃的很好,只是我已经习惯了之前的清苦,我担心自己这顿一旦吃下去了,日后会天天惦记,再也吃不了白粥咸菜的苦。”
所以宁可不要。
那个富裕的同窗听了后,很是佩服的朝他拱了拱手。
当时的学子们如果能考上中央学府,也就是太学,那待遇还要更好,包吃包住还有生活费拿。每月一千文,相当于现
这些朝廷的福利政策就是范仲淹虽然家贫,但可以跨省前往求学的原因。
咱不说后期这种制度执行力到底怎么样,但最起码当时已经有了这个意识,那就是教育是需要投资的,尤其需要国家的大幅补贴。朝廷对各级的官学划分了学田,他们自己是有产出的。
西汉。
这两年民间的书人渐渐的多了起来,但因原本识字的那一批都是世家和士人子弟,比起开私塾和开书院,他们往往有着更好的选择。所以现
这就导致了一大批家中贫苦想要去书的人往往不能如愿。
所以,当他们看到后面宋朝居然还给穷苦书人包吃包住还给钱的时候,简直羡慕得眼睛都要红了。
“这待遇未免也太过优渥。”
“这才是孔圣人所说的有教无类啊只要足够聪明,只要有向学之心,就可以进入书院学习,就可以参加科举”
天底下竟然还有如此好事。
“那岂不是全天下的人都能书”
此人眼中现出梦幻神色,
殊不知聪明加上又向学之心这两个条件就足以刷掉全天下一大半的人。
“若是我,
可以不要那一个月一千文,只要包吃包住就好了。”有人忍不住道,还加上一句,“其实只包吃也是可以的。”
他这番话让旁边的人很不爽“你可闭嘴吧,非得上赶着自降身价。”
这样的人最讨厌了
天下人讨论得热闹,有些人对望一眼,交换隐晦神色,嘴中虽然没有明说,但彼此都懂那些没说出口的话
这要是本朝也这样就好了
未央宫。
汉武帝刘彻正
来了,来了,又来了。
人有我无,天底下的百姓们会怎么想这不是给他找麻烦吗
不过,教育的确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情。他短暂的头疼了一下,又打起神琢磨起自己获得的信息。
他觉得这里面最有用的是那句,教育需要国家的大幅补贴。
那可不是
就现
不比打匈奴这事儿要少。
刘彻决定明天迅速召来桑弘羊,找他好好的聊聊。
钱啊,钱似乎永远是不够的。
武周。
武则天也颇为欣赏北宋对教育的投入。
“人往往短视。若一件事情需要不停的投入金钱,然后要
但朝廷不行,朝廷必须来干。
所以,这就很考验君王的战略眼光。
武则天对自己的眼光很有信心,并且已经陷入到了自己的思绪里,轻声道“划拨学田,倒是个不错的主意。”
比拨给寺庙道观要好。
自从仙画出现后,她就很少再像以前那样去研习道法和佛法了。
那些原本火热一时的道观和寺庙
原先颇受她宠信的一些道长和大师也托人想要来继续获得一些关注,但武皇不为所动。
比起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她找到了更有意思的,更能让自己心中成就感填满的东西。
范仲淹从应天学院毕业,十年后,正
这天的应天书院,学子们整齐的聚
范仲淹站
卸下来后,工人又将新的校训牌匾挂了上去。
大家抬头看,
个大字以天下为己任。
范仲淹悠悠道“以天下为己任,这就是我对你们的期望。如果你们以后成功的踏入仕途,那就要
周围的学子们神情肃然的点头。
不仅给学子们建立了价值观和品格标准,范仲淹
他几乎是住
若是那些没有上晚自习,还提前睡觉的学生被他
就这样,应天书院的名声越来越大,很多四处游学的穷书生都从四面八方来投奔他。他会接济这些贫苦的学子,有时还会
范仲淹只是执掌了两三年书院,却将它推到了“天下四大书院”的行列,培养了大批的能臣大儒,世人评价“使天下庠序规由此而兴”。
而
简单来说,就是要兴学。
范仲淹离开应天书院几年后,去苏州当了知府。
他买下了一块地,叫南园。
风水先生对这块地很满意,对他道“大人买的这块地,风水绝佳,日后您家中必然世代公卿。”
范仲淹脑海里灵光一闪“既然这样,不如就将这块地用来办府学吧,必然文风兴盛,这可比只富贵了我一家要来得更好。”
风水先生“大人高义”
范仲淹就
镜头一转,来到了千年之后,苏州府学挂上了“江苏省苏州中学”的牌子,穿着校服的年轻男女背着书包,脸上带着欢笑出入
可以说,范仲淹走到哪儿就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提倡君子应该有高尚品德,官员更应该以天下苍生喜乐为己任。
和后世那些沽名钓誉的君子不同,他才是真正自己践行了这一神标准的君子和真正的士大夫。
北宋。
既然没办法让仙画消失,赵匡胤果断选择装作没听到柴家那一段。
反正那路小柒也没明说嘛。
继续听下去,他的脸色好了很多。
咦,居然还
“这范仲淹果然是有德之君。”赵匡胤忍不住对赵普道。
这是目前还不存
所以赵普丝毫不嫉妒,
反倒赞同至极“且是位能臣。”
赵匡胤叹道“可惜晚生了几十年。”
陡然生出“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死”的几分惆怅来。
行吧,此人留给自己的后世子孙们用也挺好。
听到这儿的时候,都还是挺高兴的。
然后,他下一秒就听到这么好的新政居然被废止了。
赵匡胤“”
赵普心中抖了一下。
赵匡胤很快就反应过来,之前仙画也讲过这段,是党争啊
朝堂上几派争来争去,人被搞下台了,他的政策也就被废止了。
“简直岂有此理”赵匡胤本来想骂娘,但憋了半天,只骂了这么一句。
没办法啊
这接下来的党争好像还有因为他自己歧视南人的原因。
没法骂
赵匡胤憋屈的把自己想骂的给咽了回去,表情扭曲的吞下了这枚苦果。
仁宗朝。
刚停止了庆历新政,被政敌攻讦,最终被贬到邓州的范仲淹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笑呵呵的抚须,和仙画一起念出自己前几日刚写的醉翁亭记中的这句话。
尤其看到自己创办的苏州府学最后成为了后世的中学,那么多的少年学生们依然还
“南园的风水果然极佳呀。”他对身边跟随多年的门生们道。
他的门生中不乏能者甚至是大儒,但都死心塌地的愿意跟着他。
“说明老师您眼光好。”
“看来当时那位风水先生还是有点真材实料的。”
大家笑了起来。
然后又聊到之前的新政。
“恐怕官家不日就要派人来迎您回京主政了。”
仙画对老师的评价如此之高,将政敌泼
官家只要还有一丝理智
有人就劝范仲淹“老师,您日后就少说几句吧,朝中小人众多,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糟了他们的眼,防不胜防。”
范仲淹轻哼一声,正色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门生们对看一眼,有无奈但更多的还是欣喜。
即使被贬,老师还是那个让他们崇敬不已的老师
而
一杯杯水酒被洒
“敬小范相公”
“敬范文正公”
第二次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兴学。
熙宁兴学主要是恢复当时
范仲淹所提出来的各州县官学,
然后将太学分为三个等级,
让学子考试升级,有点那么优胜劣汰的意思。又统一了一下教材。
最重要的一点,是王安石对科举内容的改革。
当然了,他们最关注的还是教育和科举的改革。
尤其是科举。
“什么以后不考明经科了”
“不仅是不考明经科了,而且进士科的内容也有改动,不再考诗赋,只考经义和策论。而且,经义也只需要通晓大意就行。”
“据说,王相公觉得若考试只会背诵却不能实际运用的话,那考来也无用。”
对写诗实
这本就不合理。
还有人对去掉背诵内容很高兴“这样好,这样才能够拉开分数差距。”
毕竟,背诵容易,只要不傻肯下苦功,谁都能背诵,但却不是谁都会写策论。
但也有人如丧考妣,失魂落魄。
几家欢喜几家愁。
这一点,可以说是很实用也很实际的。毕竟科举本来就是为了给朝廷选公务员用的,而公务员不需要会吟诗作对,也不能只会背书,需要的是通世务的能力,理解上面的政策并且传达到位的能力、处理各种民生事务的能力。
所以,熙宁兴学,实际上也是
当然了,放
哦,对了,熙宁兴学因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原因,又一次半途而废了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天幕上又冒出几个微笑的表情,怎么看都觉得有些阴阳怪气。
赵匡胤扯扯嘴角。
不,不意外
惊喜也没有,就是略有些惊吓和气闷,差点没喘过气来,咳嗽了好几声。
这会儿,太医应该都
这么好的政策,怎么就又废了呢
说起来,王安石的那个观点简直说到赵匡胤心里去了,俨然觉得自己找到了知己。
当官的人,主要是能干实事,要诗词歌赋干嘛
能吃吗不是,能让百姓吃得更好吗
而且,有些书呆子真的只知道背诵,完全无法沟通。
所以,这考试内容变得好啊
结果,又废止了
好,很好
赵匡胤咳嗽过后脸色变得很不好看。
真是气煞他也
赵普作为党争中北方队的代表,努力让自己的存
武周。
将诗词
歌赋加入到科举中的武则天面无表情的眨了一下眼。
对,她就是爱诗才,怎么了
有问题
不过武则天的确也觉得仙画说得似乎也有那么一些些道理。
“朕倒是很好奇,后世的教育体系到底是何种场景”
武则天淡淡道。
上官婉儿猜测“全民教育、公平、分科取士、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她很快的提取到了一些关键词。
武皇一愣,然后苦笑着摇摇头“这里面,可没有一项是容易的。”
秦朝。
扶苏感叹道“这北宋的新政倒和他们黄河改道一般,变来变去。”
朝更夕改,毫无法纪,如此,将朝廷的威信置于何地
他对北宋皇帝那句“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还依然保留了一些震撼。
第一想法会觉得这个朝廷未免也太软弱了些,对臣下毫无管控力。
不过,他立刻就想到,其实综合仙画所透露的信息来看,北宋军事极弱但其他比如文化经济什么的都
那是不是说明,有的时候软弱其实也代表了一种开放的态度
扶苏不由自主的沉浸
离他不远的地方,嬴政同样走神了。
他由这两次新政的废止一下子就想到了后世的五年计划。
这好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
前者只要主政者一下台,就前功弃,而后者,计划摆
嬴政的心开始有些火热。
他看了一眼还沉思的扶苏。
别人他说不好,但若是扶苏,嬴政有把握他绝对会继承自己的遗命,将计划好好的执行下去。
这个法子,甚好啊
第三次兴学,是宋徽宗时期,蔡京主持的。
想不到吧居然是历史上这位鼎鼎大名的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