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重丹诏下抡才,得意秋风万里来。
洪隆四年七月,礼部奏请诸省开秋闱,天子诏
天子诏、内阁批复同吏部下
至八月初五时,江宁各古寺名刹的僧道入贡院明远楼,设坛打醮三昼夜,上香祭拜的更是昼夜不息。
八月初八,夜未央,庭燎之光。
天未明时,着簇新襕衫的贾珠便起身,拒绝了坐马车的建议,仍骑了马,不疾不徐地往江南贡院而去。约摸一二里路的时候,他接过前几天便由小厮、仆人、年长的管家、岳丈那里不放心派来的人一层层检查过的考箱,下马往前行。
整个通衢大街和秦淮水上的乌篷船中,放眼可见的全是考生和家人、厮仆。全国规模最宏大的江南贡院庄肃地屹立
贡院大门还闭着,从各地来江宁送本县考生的赴乡试的各地知县还没进官廨休息喝茶,正逮着本县的考生耳提面命。唯独江宁县知县身为监临官,只好老老实实地坐
贾珠
乡试首场是初八点名,初九正场,初十交卷离场。晚上两支蜡烛燃,仍未交卷的考生则会被监场的士卒强行架出卷,美其名曰“扶出”。
至于其他凡许自带之物,他实
丑初时赞道官兵喝道开路,任乡试提调官的江南布政使、任乡试内监试官的江南按察使、任乡试外监试官的江南巡按御史,并受卷官、弥封官等外帘官及江南省学政一同入江南贡院,监门官、巡绰官、督牌官等早已
云集等候入场的考生登时往两边让出中路,目送一干穿着各色补子官服的人昂然入内,待诸官消失
就
寅正时,鸣锣声响,监门官大开龙门,考生
当初贾珠童试搜检时不过十三岁,如今经过更严格乡试搜检,原本因为秋高气爽而心情愉悦的贾珠不可避免地不爽利起来。只好重新整理衣冠、拾考箱,与一众如丐如囚的江宁县考生按着指引,一路往自己的考房走去。
考房有优有劣,劣者如臭号、雨号,几乎能使本就紧张不堪的考生奔溃。倒是今日放晴,万里晴空,似乎无风雨之虞,分至漏顶雨号的考生好歹算是松了一口气。
贾珠进入考房后打量了一番,考房顶似乎有些漏,罅缝不大,倒也还好。打量完,他拿出号顶照
搜检三千士子时间并不短,等到江宁县搜检毕后已至午时。纵使
贾珠将门帘一掀,
乡试首场虽仍未正式开考,但连带着漫长的搜检,考生几乎都是哈欠连天。饷午仍
他将让搜检官侧目的笔墨纸砚并小巧的玻璃灯放
许多考生进来的早,却因紧张未能成眠。或是想补觉,又想着首场七道题至少两千字6,时间又紧,考生又害怕一觉睡久了耽搁,想
几乎
科举重首场,首场重首题,说的便是这前三道四书题,后四道五经题。四书题定录黜,五经题定名次,解元、亚元出自五经魁,而五经魁通常看的便是同治一经中五经题答的最好的那一人。
贾珠将试卷拆开,四书题中论语、孟子二题必做,大学、中庸选做一题。他先看了选做题,今年大学、中庸两题都不甚难,既如此,便先一气写了自己更擅长的中庸。
接着看向论语和孟子时,贾珠却立刻想起孟端和林如海
一是五月时当今天子
二是六月林如海告知江南乡试总裁人选后,同时提到五六月时,天子常因翰林院“乃储才之地”,多次提及选官、吏治等事,并引用了天子一次正式的要求翰林近臣就选官任能上折议论。
无他,素来只出大题、不出小题的乡试论语题竟是一道经典的截上下题“切切偲偲怡怡”,而孟子题则是大题“汤执中,立贤无方”8。
对于那些久攻乡试、对四书又没有到滚瓜烂熟地步的士子来说,看见论语的截上下题只好茫然失措。然而此句因有三组叠字,其实特点鲜明,贾珠磨墨略想了一想,便已经将原句记了起来。
原句中,子路问如何才能称之为士,孔子的回答是“切切偲偲,怡怡如也”,接着孔子又进一步解释,朋友之间要切切偲偲,相互督促勉力,兄弟之间要怡怡,相处和气。
论语中讨论“士”的要求有很多,这里是从兄弟、朋友之间的相处角度谈论的。而兄弟、朋友属于五伦纲常中的两伦,故而这里又是
至于孟子题,意思很简单,就是讲举贤任能、不拘一格。朱子语类中讲到此句“他本是说圣人”,即君王为政要选贤任能。
但贾珠
而今朝堂之上,天子同内阁变革的田赋,正巧试行之处便
此二题,先是让士子论述关于“士”之道,接着又论述“选贤任能”,几乎与如今天子有意整顿吏治息息相关。估计试后呈递至京,天子会很满意石襄的题目吧。
只是想起宋史一段,贾珠忽然感觉这位石翰林似乎不怎么支持摊丁入亩此项改革的意思。他的籍贯
好像是陇甘地区的哪个县。
贾珠赶紧停止了对总裁官的猜度,蘸墨动笔,从是何、为何、如何三方面开始先写论语题。知道上下文后题目很简单,动笔极快,几乎一气呵成,又检查了一遍没有错漏方才放置。
接着轮到孟子题,贾珠只微微迟滞犹豫了一会儿,便假装忘了宋史中杨时的这段面奏,避开了这等有争议的时政,以“为政之要,惟
乡试题目难
但他看完却怔了一怔,不是太难,而是太简单了,四道尚书题目都摘自讨论极广泛的名句
总裁官
但这样的名句只要治尚书的士人自小都会反复练,不治尚书士人多半也能阐释一番。然而五经题定高下,这等难度的题目如何区分文章好坏
这可是江南
贾珠一面磨墨,一面猜测这位总裁官的意图。
去岁灾后一系列的任免中,天子针对外放的翰林、詹士、都察等京官,对吏部说过选官要选干臣,不能选更会舞文弄墨的儒生耽误朝政。
第二场的论、诏、诰、表、判等向来只是作为参照,进士及第入翰林后的习学,才是士子们正式大量接触、练习这等公文写作的时候。而第三场是经史时务策五道,“经”为经学理论,“史”乃指历史,“时务”指当下政治、经济、军事等时政,这一场更考士人结合经典与当下时政的能力。
难道这位石翰林是想以第三场定高下这一场也确实能勉强看出士子务实水平的高低。
不对,应该还是五经判高下。
会试、殿试也会考策论,会试主考官是阁臣或者六部重臣,殿试乃为天子,他们才有那个能力、威望判断士人关于时政的观点到底符不符合国家大政、到底水平孰高孰低。而派往各处总裁各省乡试的翰林、詹士官们,虽然清贵,终究仍是词臣。
这也是乡试不重经史时务策的缘故,因为它选拔的就是各省治学最好、最深的那一批士人
贾珠翻了翻其他五经题目,
尚书佶屈聱牙,易经玄妙幽微,两部都是以难以理解为五经之冠,其中尚书因为蔡传水平比其他五经更低一些,又一直有古今尚书之争,所以治尚书要更难,人数也一向更少。
他想起孟端最开始细讲尚书时就对他说过的,治尚书要广博。
尚书成文年代久远,蔡传水平不高,所以各家注解都要看;尚书是与虞、夏、商、周时期君臣相处、为政治民有关的政论书,所以各朝历史也要看。同时,易经中对天人的探索,礼记中国家的规章制度,春秋中的大争之世,诗经中的舆情民心,对尚书中关于施政也是一重理解的补充。
所以,这场乡试考的不是对于尚书诘屈磝碻的文义理解,而是对于尚书更幽深的理解、更广泛的联系,而不是止步于蔡传中耳熟能详的解释
贾珠一念至此,取过试卷,立时动笔如飞。等他全部答完时,才将将燃了一半蜡烛,多数考生仍
他拿起卷子,另一手拿着挖补刀,细细检查了一遍并无错漏、犯忌之事,方才小心拾好笔墨等杂物装入考箱。用红绳将卷子系好装入卷袋,拍门让官兵叫来受卷官卷。验签缴销出龙门后,
这狭窄逼仄的考房他是一刻也不想呆了,天知道他此时已经万分想念府里的饭食茶水了
可怜这还是乡试第一场,之后还不知要遭多少罪呢
插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