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性格如此,当他的大臣就是一件很伤脑筋的事了。初汉三杰作为早期和他关系最紧密的臣子,用三种方式打通了大汉基建游戏,分别获得了he,e结局。
首先是聪明人相处,张良作为亡国贵公子,和大家印象里的病美人差别还是有点大的,早期性格很尖锐,韩国被灭一心想报仇,博浪沙找力士用大铁锤抡始皇帝,误中副车逃了。
路遇黄石公,老翁故意把鞋丢了,让张良给他捡,捡了好几次,说孺子可教,过几天来这里等我哈。五天过后老头子提前来了,斥责张良来得太迟,等几天再来,反复后张良索性
以前看这个故事觉得果然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能忍耐,长大了看史记,原来第一次让他去捡鞋就“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彊忍,下取履”了。
就很地狱,一个面若好女的美青年,脾气爆得很,要么找人铁锤抡你,要么“欲殴之”。
后来他当了刘邦的谋士,还是很尖锐,分析问题能反问到老板哑口无言,一路运筹帷幄,打天下分天下,别人封万户侯,刘邦提出给张良三万户,让他
致命选择题哈,曾经的沛公当上帝王,想给最重要的谋士这样大的荣宠,但太超过,就无法分辨假意还是真心。
接受不可能,但拒绝也要讲求方法,一个办不好可能就喜事变丧事,让天子觉得“我都这么信任你了你居然怀疑我的真心”
张良的回答就很妙。他说:“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我和您
非常,非常聪明的回复。不需三万户,只需相遇处,时时感念,君臣厚恩,终生回望。
谋圣何其敏锐,他嗅到山雨欲来的气味,知道君臣关系已到最微妙的临界点,此后便从朝堂事抽身,托病不出,同时,长子名“不疑”。
臣子知事,君主自然以美意相报。因为这样的分寸与智慧,终其一生,二人都保持着较为良好的关系,偶尔还能聊聊天,史记写“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只是散漫地、随意地聊一聊天下事,史官都懒得记载,让它们随岁月而过,吹至相遇伊始。
达成君臣hay endg无争无惧,功成身退,闲来共话天下事。
陈平面若冠玉,点头称是:“子房才足折冲御侮,德足辅世长民,辟谷仙游,功成身退,乃平生心事之了了。元勋之首冠也。”
但人生世间便要建功立业,大好年华便脱身而去,访鹤游仙,岂不辜负这庙堂高殿
司马光长叹,以留侯之明达,足以知鬼神之说为虚妄,却从赤松子游,观韩信诛夷,萧何下狱,唯有明哲保身,方能全身而退。
只是时局
萧何入的是原始股,早年就和刘老三认识,借官吏身份给他行了不少方便。刘邦出远门,大家凑路费,别人给三百,萧何给五百,起义也一起,打起仗来每天搞后勤,士兵、粮饷、户口都要负责,帮他镇守后方,还帮他月下追韩信留大将,可以说是心竭力。
开国初期刘邦也积极回报了这种好意,用“功狗功人”说萧何与众将的区别,以其功绩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但帝王终归多疑,韩信被诛后,萧何升任相国,召平劝告他辞让封赏,再把家中财务捐出来做军费,刘邦大喜,但风不过初起。
英布反叛,刘邦亲自讨伐,萧何留
萧何的应对是自污,以低价强行买来许多土地房屋,大家闹到刘邦面前,“上笑曰”,让他自己向百姓谢罪。帝王清楚萧何这样做的目的,对此接受良好。
然而相国这时候没转过弯,开始为民众求情,说老板啊长安城地方太小了,不够种,能不能把你的私人花园上林苑打开让百姓进去种地
刘邦很不爽,给你个台阶挽回,结果你让我放血成全自己的名声,转头就把萧何扔进牢子了。
事后卫尉求情,刘邦回应了一句“吾闻李斯相秦皇帝,有善归主,有恶自与。”要求很明确:有功归于主上,有过错自己承担。看上去特别黑心特别ua,但确实是封建君臣常态,如今萧何要牺牲帝王利益,明显戳中了逆鳞。
但老刘的好处之一就是按得住情绪还听劝,最终放萧何出狱,表示你为百姓求情是很贤明滴,是我昏聩不听你的话,我把你关进去就是为了让百姓们知道这是我的过错啊。
这段话看起来是天子知错就改,扒开看又是一套话术,表面坦诚错误,实际上将他“怒急了把萧何关进牢”这件事转化成了“为了让百姓知道萧何的贤明和我的过失”。
经此一事萧何大概终于认清了旧友已彻底成为君王,从此谨慎行事,打出nora endg虽有波折,幸得善终,人生若只如初见。
刘邦笑着拍肩:“君思何如”
萧何苦笑拱手:“臣愚钝,为陛下效死而已。”
殿中凝滞的气氛重又流动,众人权当自己没听见那几句惊心动魄的“韩信被诛”“英布反叛”,一个个恨不能把自己灌倒,萧何举目望去,淮阴侯称病不朝,留侯席上空空,斯人乘鹤访仙去也。
这两位
但吕家不可能放着谋圣不用,外戚挟持张良,逼其出计,张良提出让太子谦逊以待,请来商山四皓,位置自然稳固。
就张良本身,他是不希望改立的,废长立幼多数时候象征着朝堂要乱,而刘邦透露出废太子的意图后,“大臣多谏争”,大部分朝臣都
但提出这个建议后,他依然远远旁观。
张良并没有倒向太子,也没有深入参与惠帝一朝,他像往日一样沉寂,可以羽化登仙,可以就此离去。
但萧何是极力入世的,他积极参与这一切,作为沛县旧臣早已和刘氏一族深度绑定,作为文臣之首鲜明地维护嫡长子继承,刘盈登基后依然活跃,最后得一个“文终”。
出世入世,背道而驰,所求不同,自然殊途。
再回头看储位之争,有些朋友很奇怪,再怎么样就是四个有才华的老头子,凭什么能给刘盈加这么大筹码
因为知识的垄断。
这几个人的本职是始皇博士官,掌教内容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职。细思时代背景,秦时为加强集权严禁私学,
汉初缺少这样的人才。那肯定的,刘邦布衣出身,身边围的很多都是大老粗,没有这种德高有才的长者,但文化解的权力,向来是放
刘盈获得了这项权力。
刘邦的手敕太子文也可窥一点痕迹:“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书无益。洎践阼以来,时方省书群臣咸称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为汝来,为可任大事也。”
除了强调书的重要性,还有一句“群臣咸称汝友四皓”,群臣都称颂太子的这些友人。
群臣。太子党甚众。
儿子获得教权后,刘邦再去审视这位嫡长子,终于意识到其拥趸已自成一股势力,无论之前是真心易储还是认为儿子能力不够想磨砺他,此刻的刘盈,确实已无法再动。
自此,储位之变结束,两位以不同方式帮助过太子的臣子也各自而行,往既定命运奔去。
但暗涌之下还有一位,血溅长乐,
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