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看李斯与赵高的矛盾,已经有后世王朝那种文官与内侍夺权的苗头了。
赵高是不是宦官这个事儿也有一定讨论度,因为他有个女婿,不过后世太监也有养子养女呢,这也不能说明什么。
更何况,宦与宦也是不一样的,东汉后,宫内宦官才都是阉人,
就赵高的初始工作职能,我们把他定位为宦还是没什么问题的,李斯列传中,李斯上书言赵高事,二世曰“何哉夫高,故宦人也。”
文与宦,这二者的对立大家应该还挺熟悉的,很典型的俩,唐朝和明朝。
安史之乱后大唐宦官权力迅速拔高,唐顺宗为了抑制宦权,提拔王叔文、王伾与大家都很熟悉的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这群革新派文人摩拳擦掌搞起了永贞革新,企图把专权的宦官给搞下台。
结果没搞过,宦官们拥立新君,把皇帝和这群士大夫一起打
和宦官的斗争失败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四散天涯,前途一片灰暗,再加上心里为顺宗难过,要么柳宗元一天天写辛辣讽刺文学呢,写诗也是凄冷而骨峭,就,想不开啊,心里凉凉的。
而大明,宦官都名正言顺干政了,你说文官能不和他们对掐吗,司礼监都能批红摸到奏本了,东厂西厂也
这两朝说起来还有皇权
“安史之乱”贞观臣子瞠目,“大唐还有宦权庞大至此的一日,甚至能拥立新君,打
李世民觉得自己风疾都要犯了,唐人没有重宦之风,宫人行的都是最普通的分内事,究竟是哪一朝子孙如此昏聩,就没过东汉旧事么还有那安史之乱,天幕提到的上一个“乱”字,还是五胡乱华。
若真乱到动荡至此百姓难安的地步,这子孙还是以死谢天下吧。
祖宗们心惊胆战惴惴得很,李隆基倒是挺自
“竟有如此痴傻的子孙,大唐盛世至此还能冒出个堪称乱字的大祸,让你等阉人顺势掌了权,当真笑话。”
高力士殷切接住君王的果子:“谢陛下赏,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您的功绩和心胸,这等腌臜小人,要
天子嗤笑一声,并不把他当回事,只寻思这次花鸟使择来的女子不知怎样,宫中到底没有堪称国色之人。
刘禹锡与柳宗元本对坐饮茶,观罢天幕只能无言。
刚准备好做一桩大事就被天幕告知失败结果和未来几十年颠沛流离官途黯淡,但还能不做么圣明天子
“也罢也罢,依天幕所言,你我二人
明朝皇帝对此反应不大。太监么,家奴罢了,大明巍巍皇权岂是他们能轻易颠覆的天幕所提的文臣与宦官掐架他们自是清楚,甚至有意放任,这些文官没人看着怎么得了,搞集权没点手套怎么行。
倒是末年那个所谓九千岁那天启究竟是哪代子孙,要抬个人与文官斗法也就罢了,至于抬这么狠么,还是那时帝王已式微,连内宦都管不住了
贴身大太监说的话,有时候皇帝还真能听进去,天子心想这就是个依附于朕的太监,他才多少岁,他能撒谎吗
赵高身为宦臣,有别于李斯的一点是他可以长久地、合理地待
胡亥登基,赵高对其进谗言,诸位公子公主俱死大家没忘了李斯女儿儿子皆嫁娶始皇子女吧。
史书上没记载李斯动作,但不管怎么论,女婿儿媳被打包送走了,他要是没拦,那很恐怖啊旁人更怕他;要是拦了,和胡亥赵高就有分歧了。
再往后,赵高劝二世深居宫中,朝堂事皆赖赵高处理。阴谋家就跟李斯说我位卑言轻的说话没啥用,你劝劝皇帝呗,然后故意
蠢蛋
怒火点燃了,赵高顺势倒油,表示丞相有拥立之功,现
别的可以不管,权势比皇帝还大就很要命,胡亥怒气值噌一下上去了,开始查他。
李斯寻思不行啊我也要反击,上书开始论赵高的恶行,胡亥看了之后表示,赵高就是个宦臣而已,能有如今的地位都是靠他自己努力,我不用他还能用谁啊。
还没完,二世还悄咪咪告诉赵高丞相要搞他,让他小心点不过赵高知道的估计比他早多了,顺势又说几句李斯的坏话,李斯就此失去胡亥信重。
座上众人的视线几乎要将李斯扎穿,但凡有那么点政治智慧的人都听出丞相
对当时的二世来说,久居内廷、主动逢迎的赵高自是比被说服才拥戴他的李斯强,而身为宦臣,对帝王的状态与心理再熟悉不过,只需
如此看来,天幕所言的文与宦之争倒是很好理解,管你文官说得天花乱坠,内侍只传递他需要传递的,再辩驳他想要辩驳的。
始皇帝麾下臣子大为震惊,质朴的秦人第一次意识到不起眼的内臣也能对他们的政治生涯造成影响,抬眼瞧见陛下又安心了,咱老板可不是那样人。
嬴政端详李斯良久,叹了口气。
一直保持仪态,脊背挺直跪着的李斯
金殿玉阶,高台一方,却隔天堑。
早
于是他跟从荀子学习,告别时说“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他认为最大的耻辱是卑贱,最悲哀之事是贫穷,终其一生,都致力于摆脱这些。
然而政治这玩意就是跷跷板,他确实位极人臣了,但上一代皇帝
更何况,李斯
他不是那种生
说孤臣不至于,大家
一个外臣,一个内宦,一个皇子,形成的脆弱却限时的联盟,又能稳固多久呢
于是他汲汲营营半生,最终还是被二世下狱。茫然啊,难受啊,李斯开始细数自己有多少功绩,干了多少活儿,指望胡亥要么看
二世二年七月,具五刑,腰斩咸阳市,夷三族。
这位帮助集权的臣子,树严刑峻法的法家人物,最终背离了他的君主,交出了他的术,粉碎了他的自尊与认知,沦亡于他最擅长的一道。
楚人一炬烧了太多东西,凭着屈指可数的史料,我们无法隔着漫长时空判断出李斯选择胡亥时如何想。也许如分析所说,也许有别的根由,也许就是突然脑子抽了,但能够确定的是,最终他一定后悔。
这场因私心而起的背叛,将庞大而前所未有的帝国推向深渊,无论他
他参与过塑造,又轻轻推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功绩如他,罪果如他,也不过是被黄犬相逐而死的一只狡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