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驱黄犬,黄犬噬狡兔。
犬逐愚人死,帝国安可复。
听完三人这一桩公案,堂上众人愤恨李斯行差踏错将自己与帝国一同推入深渊的行径,王女王子们却又多一重思考: 胡亥要屠戮他们时,李斯究竟是否阻拦
怎么想都无解,如今的李斯如何知当时抉择,依天幕所言此事也未被史料记载,但一日思索不出,心中便一日横着根刺,夜夜扯动心脉。
讲完这三个人,镜头调转回嬴政和扶苏这一对父子。
始皇究竟看不看重这个长子也是老生常谈的议题了,扶苏和爹顶牛,后果是被赶去监军了,就这一点引出不少争议。
首先是扶苏非太子派别。吕思勉
以此为论点,大家认为边防当然重要,但如果是储位人选,不会把他赶到完全远离政治中心的地方,更何况是
更何况,如果是下一任继承人,那么帝王自然会为其组建政治班底,李斯没道理不和扶苏亲密,顺势对自己的身后事做点安排啊。
再者,真是属意的太子,军队会顺理成章直接效忠正统继承人,根本不用把他下派了
扶苏太子派也有观点,核心很明确: 裂土之国与大一统王朝的继承人思路本来就是不一样的。

秦惠文王时期便有战乱,“庶长疾与战修鱼,虏其将申差,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这不也是韩太子领兵的证明嘛,太子皆不将兵也不算很稳固的理论。
而且扶苏被派去监军还经常写信给爸爸对政事
既然秦向来有“择勇猛者而立之”的传统,那扶苏监军,再联系到秦以军功立身的政治思路,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是不是意定继承人先说到这里,始皇怎么想的只有他清楚,但他有没有把自己的意图表现出来估计是没有的,要真表达过,扶苏不会死得那么痛快,胡亥也没那么容易坐上位子了,就是大臣们也得闹腾啊。
要论起来,还是得说陛下您死得太早太突然了呀不管是真以为自己能够得长生所以没想过继承人的事,还是想了但觉得还早没到时候,抑或是身为第一个皇帝对太子有别的思量,总之,直到始皇身死,大秦的太子之位也没有明确定下。
将历史重新划分的帝王死去了,雄主太威重,此时就显出一些坏处,即人们对那一纸遗诏不会做出质疑。
于是阴谋家登场,愚蠢者得利,聪明人做了推手,而那位年长的公子看着父亲巍巍如崇山的功绩,对着并没有完全传达的亲情,给自己横上了剑锋。
王绾皱起眉头:“陛下当早立太子。”
虽说这话有点不太盼着皇帝好的意思,但众人也能听出来,这位是被天幕所言的二世事惊到了。天命无常,人寿难以计,总要留些后手。
嬴政看了失魂落魄的扶苏一眼:“明日先考教一番公子公主,再论其他。”
就扶苏自得太果断这件事吧,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争论,扶苏崇尚儒家懦弱、扶苏被始皇嫌弃、扶苏

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七年还政成王。后人称赞其德行,说他是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的“古圣人”。后世有些人看见可能挺莫名其妙,你都做到这个程度了,你居然还政
晋灵公讨厌一直劝谏他的赵盾,派鉏麑刺杀他。鉏麑到了朴素的赵家,看见朝服整齐的赵盾,表示这样的忠臣才是百姓的靠山,如果杀了赵盾,是不忠;但不杀他,违背国君的命令,是失信,怎么想都是错,最后只能撞死
放到后世就很多人不理解,大家觉得你要么把赵盾杀了回去复命,要么直接闪击宫廷把昏君做掉拉倒,怎么一个搞刺杀的想着想着最后把自己给搞死了呢。
还有诸如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来很诧异啊,桃子不够吃就不够吃呗,怎么你们俩就羞愧自杀了,怎么剩下那一个也反省自杀了,你们说来说去到底搞鸡毛啊

我们说“士”,说士为知己者死,只要君主赏识,他们愿意为这样的信任献出一切,愿意千里赴死。但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正好
虽然不是什么人都遵守那一套,总有人暗戳戳搞阴谋,但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当时的贵族
所以我们之前会说有搞生殉的国君呀王上觉得虽然死了,但相当于没死,到地底下还是和活着没差,把生前的臣子美人一起送下来陪我。
事死如事生,舍生而取义,本质上还是有生死观的原因
桑弘羊点头:“我朝也是厚葬成风。”
人们
相信死后自有世界,所以会将生前物件都拢好一同下葬;相信魂归地底后可能成仙,故而有西王母画像指引;认可死后有灵,便要画生前事迹来让墓主观赏怀念。
大夫棺椁三重,金玉

卫宣公立公子伋为太子,公子伋成年,定下婚约要娶宣姜,卫宣公见其美,说给我吧你,生公子寿公子朔,让太子娶别的老婆去了。
宣姜当然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和公子朔一起每天说太子坏话,再加上卫宣公抢了儿子的未婚妻,打心底就心虚,时间长了就寻思这个太子还是死了比较好哈。
卫宣公派太子出使他国,给他白旄,让安排好的强盗见到手持白旄的人就杀了,公子寿得知此事,通知太子逃走,太子表示,“逆父命求生,不可。”
公子寿寻思不行啊这,就和太子喝酒,把太子灌醉了,偷走他的白色旄节,到了约定地点,自己被强盗杀死。
太子醒了特别悲愤,跑去表示他没有任何错你们应该杀的人是我,也被强盗们杀了,卫宣公如愿立公子朔为太子,就是后来的卫惠公。
知罃还晋,认为不管是国君还是他的父亲赐死于他,都是“死且不朽”。
周公还政,鉏麑自,有时候不是纯粹为了皇帝咋样,他们这种“忠”,本质是死且不朽的“信”与“义”。一如二子乘舟,泛泛其逝。
始皇帝当然不是神经病一样的卫宣公,但胡亥
从“逆父命求生,不可”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时代变了,国境变了,很多东西都改易了,但“孝”的核心与“义”的自矜没有变。
这是意识形态上的,再回到政治斗争的现实中,扶苏有必须痛痛快快死的理由吗也是有的,即当时境况与秦律之重。
首先看当时的政治形式,矫诏这个东西不是大家以为的李斯赵高自己写自己
当诏书的内容值得怀疑,但诏书本身没有错误时,反抗诏书的后果是什么封建社会,哪怕千中取一的可能性,也不会有多少人赌,尤其是
抗旨是这样了,还有另一点:不孝
秦简有问答,“免老告人以为不孝,谒杀,当三环之不不当环,亟执勿失。”如果老人告子不孝,连复核的过程都不走,直接抓了。
政治斗争是很残酷滴,要的就是大家脸皮厚一点,李斯赵高胡亥的矫诏从“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的角度出
于是君王